
指因貧窮而困厄或死于溝壑的人。語本《荀子·榮辱》:“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 宋 文天祥 《正氣歌》:“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 明 王錂 《春蕪記·忤奸》:“他本是溝中瘠,難為席上珍。”亦省作“ 溝瘠 ”。 明 李東陽 《習隱》詩之九:“邊兵與溝瘠,焉能免寒飢。” 清 傅鼎铨 《憶謝疊山》詩:“一朝絶粒甘溝瘠,名在千秋第一班。” 嚴複 《有如三保》:“快餓死者,羅雀掘鼠,糧食罄盡,轉為溝瘠是也。”
"溝中瘠"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其核心含義指餓死于溝壑中的瘦弱屍體,引申為極度貧困潦倒或處境極其悲慘之人。以下是詳細解釋及權威依據:
指荒野的溝渠或路旁壕溝,古時常為貧苦者棄屍之處,象征荒涼與死亡。《荀子·榮辱》載:"是其所以不免于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 (中華書局點校本)。
本義為瘦弱、枯瘦,此處指因饑餓或疾病而幹癟的屍體。《說文解字》釋:"瘠,瘦也"(段玉裁注本)。
組合釋義:字面指棄于溝壑的瘦弱屍體,暗含因窮困潦倒緻死的悲慘境遇。
如宋代蘇轼《上呂仆射論浙西災傷書》:"百姓雖未敢請于溝壑,而實已無生望矣",以"溝壑"隱喻饑民瀕死狀态 (《蘇轼文集》卷四十八)。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論赈災時提及:"毋使民轉死于溝中瘠",強調統治者對底層民衆的責任 (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最早記載:"是其所以不免于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 指出不修禮義者終将淪為溝壑棄屍 。
▶ 來源:中華書局《荀子集解》(ISBN 978-7-101-01207-4)。
"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至為溝中瘠。" 描述漢代饑荒慘狀 。
▶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ISBN 978-7-101-07125-9)。
明确标注:"溝中瘠"指"困餓溝壑的屍骸",書證引《荀子》及明代王世貞《鳴鳳記》 。
▶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冊第118頁。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強調對苦難的深刻描寫。例如:
"戰亂年代,難民流離失所,幾成溝中瘠。"
需注意其沉重語義,避免輕率使用。
權威參考文獻(紙質來源)
“溝中瘠”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因極度貧困而流離失所,最終餓死或曝屍荒野的人,比喻社會底層極度困苦的群體。
本義:
“瘠”通“胔”(zì),意為未完全腐爛的屍體。成語字面指“溝壑中的屍體”,引申為因貧窮無法安葬、暴屍荒野的悲慘境遇。
引申義:
形容因貧困而陷入絕境,或代指社會中被忽視的底層人民。如宋代文天祥《正氣歌》中“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以“溝中瘠”比喻自身可能面臨的悲慘結局。
以上解釋綜合自《荀子》、文天祥詩文及權威詞典(),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隘庳謗诽靶心北門之管殘部蟬唱澄浄床下牛鬥邨寺貂褐定于一尊惡得發敕返我初服飛蠅垂珠風摶購得桂叢鶴國黑門橫災洪庇紅夷礮懷傷黃羅衫彗星虎口拔牙家院景昃金輝衿慮鸠七咤柯亭笛量識斂埋獵車柳樓路岐露水相逢眇藐秘駕木瓜山南溪穹爵期中取精用宏曲全日塌韶韺聲地時舞損人害己天吳條指蹄毂頭爐香宛骝穩利獻侑襲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