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鹳旋飛之形。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羽篇》:“鸛, 江 淮 謂群鸛旋飛為鸛井。鶴亦好旋飛,必有風雨。” 清 曹寅 《滿江紅·烏喇江看雨》詞:“鸛井盤空,遮不住,斷崖千尺。”
“鹳井”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guàn jǐng
含義:指群鹳(一種大型水鳥)在空中盤旋飛行的形态。江淮地區方言中常用此詞描述鹳鳥成群旋飛的景象,古人認為這種盤旋行為與天氣變化相關,如風雨将至。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三、文化背景
古人認為鹳、鶴等鳥類盤旋飛翔是風雨将至的征兆,因此“鹳井”不僅描述鳥群形态,也隱含自然變化的預示功能。
四、相關擴展
總結來看,“鹳井”是一個融合自然現象與民俗文化的詞彙,兼具形象描述與氣象預示的雙重意義。
《鹳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高舉柄的器具像鹳鳥覓食一樣長時間地低盤于井口。”引申為比喻一個人長時間地盯着某個地方,專心緻志地工作。
《鹳井》的拆分部首為“鹿”和“井”,其中鹿的部首為“鳥”,井的部首為“艹”。鹿的筆畫數為六畫,井的筆畫數為四畫。
《鹳井》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發表于公元420年左右。成語的故事源于南朝劉裕的弟弟劉義恭。當時,劉義恭在井邊打水,疲勞的鳥兒誤以為他是樹梢,飛到井口上歇。這個故事後來被用來比喻專心緻志地工作。
《鹳井》的繁體字為「鸛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鹿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井的形狀則稍有不同。
他喜歡鹳井,幾乎從早到晚都在專注于自己的工作。
鹳影、井然、鹳狸、井然有序、鹳狸猿、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鴕鳥埋頭、入木三分、心無旁骛
一事無成、三心二意、手忙腳亂、東張西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