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冰嬉的意思、冰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冰嬉的解釋

清 代冰上運動。源于滿族習俗。 清 窦光鼐 朱筠 等《日下舊聞考·宮室·西苑一》:“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習國俗雲。” 清 高宗 《冰嬉賦序》:“國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牢鞵以韋,或底含雙齒,使齧淩而人不踣焉;或薦鐵如刀,使踐冰而步愈疾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冰嬉是中國古代冬季冰上娛樂活動的統稱,特指明清時期盛行的冰上運動項目。該詞由“冰”與“嬉”構成,字面意為冰上嬉戲,《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冰上遊戲,泛指滑冰、冰上蹴鞠等冬季運動”。作為傳統冰雪文化的代表,冰嬉在清代被列為“國俗”,《清史稿·禮志》記載每年冬至後,皇帝會親臨太液池(今北京北海)校閱八旗冰嬉,作為軍事訓練的重要環節。

冰嬉活動主要包含三種形态:一是“搶等”,即冰上速滑競賽,參賽者需完成跪射箭動作後滑行沖刺;二是“搶球”,類似冰上橄榄球,八旗将士分組争奪皮質球;三是“轉龍射球”,将滑冰與射箭結合,在滑行中連續射中懸挂的彩球。據《日下舊聞考》記載,乾隆年間冰嬉表演者可達1600餘人,設有“金鳌玉蝀”等特殊冰場建築。

這項運動承載着多重文化内涵:既是軍事訓練手段,也兼具節慶娛樂功能。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詳細描述了冰床、冰擦等特制器具的使用場景。現代考古發現,故宮博物院藏《冰嬉圖》卷軸完整再現了乾隆時期的冰嬉盛況,畫面中可見單刀、雙刀等不同冰鞋形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将冰嬉元素融入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印證了這項傳統運動的文化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冰嬉,亦稱“冰戲”或“冰技”,是中國古代北方傳統冰上活動的總稱,兼具軍事訓練、宮廷典禮和民間娛樂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冰嬉是清代對冰上活動的統稱,源于滿族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據《宋史·禮志》記載,宋代皇帝已有“觀花,作冰嬉”的記載。元明時期初具規模,至清代達到鼎盛,被乾隆皇帝稱為“國俗”。

二、曆史發展

  1. 宋代至明代:作為宮廷娛樂活動存在,尚未形成制度。
  2. 清代:
    • 成為軍事訓練項目,八旗士兵需參與“跑冰”演練。
    • 乾隆時期發展為“冰嬉大典”,納入國家典章制度,用于檢閱、宴賞及外交場合。
    • 每年冬至至三九期間,北海公園等地會舉行皇家冰嬉表演。

三、活動形式

冰嬉包含多種項目:

  1. 競技類:如“搶等”(速滑)、“搶球”(冰上蹴鞠)、“轉龍射球”(滑冰中射箭)。
  2. 表演類:如“走冰鞋”(花樣滑冰)、“打滑撻”(冰上雜技)。
  3. 軍事訓練:士兵需穿着烏拉滑子(早期冰鞋)進行列陣、疾行等演練。

四、文化意義

五、文獻記載

乾隆《冰嬉賦》明确将其定位為國俗,并描述“底合雙齒”“薦鐵如刀”的冰鞋構造,而《清朝文獻通考》記載了八旗選拔冰嬉高手的制度。

冰嬉不僅是古代冬季體育的代表,更承載着軍事、政治和文化功能,反映了中國北方民族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世不磨扁扁蔽蒙不臣之心才命超伍愁心大幻防虞凡俚鳳凰剛格槁枯固常海軍衙門皓首窮經輝音渾雅鐎鬥矜才使氣筋骸金明倨忽開新寇亂擴廓勞勤勞作樂天安命路迓慢臉眊燥默祝鳥耍劈破玉竅理诮姗橋栅挈龜乞和跂及青溟忍忮熱蓬蓬柔成山阡市景收攤子四角俱全搜才藤杯條端同聲相應完塊委注紋絲沒動卧内烏頭馬角小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