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冰嬉的意思、冰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冰嬉的解釋

清 代冰上運動。源于滿族習俗。 清 窦光鼐 朱筠 等《日下舊聞考·宮室·西苑一》:“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習國俗雲。” 清 高宗 《冰嬉賦序》:“國俗有冰嬉者,護膝以芾,牢鞵以韋,或底含雙齒,使齧淩而人不踣焉;或薦鐵如刀,使踐冰而步愈疾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冰嬉,亦稱“冰戲”或“冰技”,是中國古代北方傳統冰上活動的總稱,兼具軍事訓練、宮廷典禮和民間娛樂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冰嬉是清代對冰上活動的統稱,源于滿族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據《宋史·禮志》記載,宋代皇帝已有“觀花,作冰嬉”的記載。元明時期初具規模,至清代達到鼎盛,被乾隆皇帝稱為“國俗”。

二、曆史發展

  1. 宋代至明代:作為宮廷娛樂活動存在,尚未形成制度。
  2. 清代:
    • 成為軍事訓練項目,八旗士兵需參與“跑冰”演練。
    • 乾隆時期發展為“冰嬉大典”,納入國家典章制度,用于檢閱、宴賞及外交場合。
    • 每年冬至至三九期間,北海公園等地會舉行皇家冰嬉表演。

三、活動形式

冰嬉包含多種項目:

  1. 競技類:如“搶等”(速滑)、“搶球”(冰上蹴鞠)、“轉龍射球”(滑冰中射箭)。
  2. 表演類:如“走冰鞋”(花樣滑冰)、“打滑撻”(冰上雜技)。
  3. 軍事訓練:士兵需穿着烏拉滑子(早期冰鞋)進行列陣、疾行等演練。

四、文化意義

五、文獻記載

乾隆《冰嬉賦》明确将其定位為國俗,并描述“底合雙齒”“薦鐵如刀”的冰鞋構造,而《清朝文獻通考》記載了八旗選拔冰嬉高手的制度。

冰嬉不僅是古代冬季體育的代表,更承載着軍事、政治和文化功能,反映了中國北方民族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冰嬉(bīng xī)這個詞是指在冰上玩耍、嬉戲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冫(bīng)和歡(xī),共有9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在冰面上嬉戲的場景被稱為冰嬉。 在繁體字中,冰嬉的寫法為冰戲。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但都可以表達冰上玩耍的意思。例如,有的寫法中使用了“扌”這個部首,表示人在冰上玩耍,有的寫法在“冰”字旁加上了“燚”字旁,表示熱鬧喧嚣的嬉戲。這些寫法都可以體現出冰嬉的本意。 以下是關于冰嬉的一些例句: 1. 冬天來臨,孩子們圍在冰面上開心地進行冰嬉。 2. 小狗在冰上嬉戲,歡快的叫聲回蕩在寒冷的空氣中。 3. 我們一家人經常在冬天去湖邊進行冰嬉,享受冰上的樂趣。 組詞方面,可以有冰雪嬉戲、冰面嬉戲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在冰上進行嬉戲的意思。 近義詞方面,可以有滑冰、冰上童趣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在冰上嬉戲或玩耍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可以有嚴肅、正經等。這些詞語表示與嬉戲相反的意思,指的是嚴肅、正經的态度或行為。 以上就是關于冰嬉的相關内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