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中暑。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肉攫部》:“凡鷙鳥,雛生而有惠,出殼之後,即於窠外放巢。大鷙恐其堕墜,及為日所曝,熱暍緻損,乃取帶葉樹枝,插其巢畔,防其墜堕及作陰涼也。”
“熱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中暑或暑熱相關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熱」(rè):
指高溫、暑氣或急切的狀态,常見于描述天氣炎熱或物體溫度高。
「暍」(yē):
本義為中暑,也泛指暑熱。《漢典》明确其含義為“中暑”,如“夏,大旱,民多暍死”;同時可形容極熱的環境,如杜甫詩句“氣暍腸胃融”。
該詞多見于文言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以“中暑”“暑熱”等詞彙替代。研究古文獻或中醫典籍時可能偶見其用。
注:讀音為rè yē,需注意“暍”與“喝”的形近字區别。
熱暍(rè hè)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因為高溫而導緻的中暑、中熱的病症。在高溫天氣下,人體容易出現頭暈、乏力、胸悶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引發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熱暍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筆畫數為10畫。
熱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文字,其中“熱”來源于象形字,表示火焰灼燒的樣子,“暍”則是由“日”和“華”兩個字組合而成,表示炎熱太陽下的病症。在繁體字中,“暍”保留了“日”和“華”的形狀,即「焏」。
在古時候,熱暍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清代《康熙字典》為例,熱暍的寫法為「熱暍」。熱字的寫法保留了它的火旁,而暍字的寫法則由「日」和「華」組成,與現代寫法稍有區别。
1. 夏天裡,一定要注意防止熱暍的發生。
2. 運動時要適度,避免因劇烈運動導緻熱暍。
熱暍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例如:
1. 熱暍中(rè hè zhōng):中暑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2. 熱暍症狀(rè hè zhèng zhuàng):高溫天氣下人體出現的不適症狀。
3. 熱暍防護(rè hè fáng hù):預防和應對高溫中暑的措施。
熱暍的近義詞有中暑、中熱,在描述熱氣過甚引發的症狀時可以替換使用。而熱暍的反義詞則是涼爽、清涼,指的是適宜的溫度和氣候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