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愛妾。 宋 蘇轼 《次韻王定國馬上見寄》:“但恨不攜桃葉女,尚能來趁菊花時。”參見“ 桃葉 ”。
“桃葉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指愛妾或所愛戀的女子,拼音為táo yè nǚ()。這一釋義在多個權威詞典中被統一收錄,例如《漢典》等。
曆史典故:
詞中“桃葉”源于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的愛妾名。王獻之曾為其作《桃葉歌》,如“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表達對愛妾的情意。後世以“桃葉”代指愛妾,衍生出“桃葉女”的用法。
詩詞引用:
宋代蘇轼在《次韻王定國馬上見寄》中寫道:“但恨不攜桃葉女,尚能來趁菊花時”,此處“桃葉女”即指未能同行的愛妾。
因“桃葉”本身可象征愛情或思念,“桃葉女”在文學中常隱含着對愛人的眷戀或遺憾,例如蘇轼詩中暗含的離别之情。
“桃葉女”一詞融合了曆史典故與文學意象,既指向具體人物(王獻之愛妾),又擴展為對心愛女子的代稱,常見于古典詩詞中表達情思。
《桃葉女》是指一個有着嬌美的容貌和柔弱的性格的女子。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柔順的性格特點。
《桃葉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木"、"又"和"女",總共有10個筆畫。
《桃葉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筆記中的一個典故。據說,有一位古代文人在賞桃花時,看到一位極其嬌美的女子路過,他被她的美貌和溫柔所折服,于是用“桃葉女”來形容她。
《桃葉女》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桃葉女」。
在古代,「桃葉女」這個詞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一般使用的仍然是「桃葉女」的寫法。
這個小姑娘長得十分嬌美,真是個典型的桃葉女。
桃枝、桃花、桃樹、桃核、桃糖等。
溫柔美麗、嬌美動人、楚楚動人等。
剛強男子、野蠻女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