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灾八难的意思、三灾八难的详细解释
三灾八难的解释
[suffer from one ailment after another;numerous adversities and calamities] 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八种障碍,如作恶多端、安逸享受等。后泛指各种疾病灾难
详细解释
(1).犹言多灾多难。《红楼梦》第六一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
(2).意外灾难。 王愿坚 《后代·妈妈》:“这钱你存着,孩子要有个三灾八难的,费心你请大夫给治治。”亦作“ 三灾六难 ”。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四回:“谁家也有三灾六难哩!互相帮助嘛!”
词语分解
- 三灾的解释 佛教谓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刀兵、疫疠、饥馑为小三灾,起于住劫中减劫之末;火、风、水为大三灾,起于坏劫之末。见《俱舍论·分别世品》。亦泛指灾难。 南朝 梁元帝 《摄山栖霞寺碑》:“风来露歇,日度霞轻,
- 八难的解释 .指 汉 张良 向 刘邦 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 楚 汉 战争期间, 郦食其 说 刘邦 立六国后以树党, 张良 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 项籍 之死命,二、难以得 项籍 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
专业解析
“三灾八难”是汉语中一个融合佛教思想与世俗语义的复合式成语,其内涵可从词源、宗教释义及现代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宗教释义
该词由“三灾”与“八难”两部分构成。
- 三灾:佛教术语中分为“小三灾”与“大三灾”。
- 小三灾指刀兵灾(战争)、疫疠灾(瘟疫)、饥馑灾(饥荒),见于《俱舍论》卷十二;
- 大三灾为火灾、水灾、风灾,对应世界毁灭时的劫难,载于《法苑珠林》卷九十八。
- 八难:原指阻碍修行的八种困境,如堕地狱、生畜生道等(出自《增壹阿含经》),后世俗化引申为疾病、困厄等生活磨难。
二、现代语义演变
在当代汉语中,“三灾八难”脱离宗教语境,泛指人生中遭遇的诸多不幸与挫折。例如:
- 健康层面:形容体弱多病,如“这孩子从小三灾八难不断”;
- 生活层面:指代接踵而至的祸事,如“今年家里三灾八难全赶上了”。
三、权威引用与考据
- 《汉语大词典》定义其为“泛指各种灾难疾病”,体现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渗透;
- 民俗研究著作《中国俗语大辞典》进一步注解其“强调灾祸频繁且种类多”的引申用法。
此词条释义综合佛教经典、词典条目及民俗研究,完整覆盖其宗教起源、语义泛化过程及现代应用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三灾八难”是源自佛教的术语,后演变为汉语成语,泛指多灾多难或灾祸接连不断的现象。以下从佛教本义和世俗引申义两方面详细解释:
一、佛教本义
-
三灾
分为“大三灾”和“小三灾”:
- 大三灾(世界毁灭性灾难):火灾、水灾、风灾,发生于世界“坏劫”末期。火灾焚毁初禅天以下,水灾淹没二禅天,风灾摧毁三禅天。
- 小三灾(人类社会的灾难):饥馑(食物短缺)、疾疫(疾病蔓延)、刀兵(战争冲突),出现于“住劫”后期众生道德衰败时。
-
八难
指阻碍修行成佛的八种困境,具体包括:
- 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 盲聋喑哑(身体残缺);
- 世智辨聪(沉迷世俗智慧);
- 佛前佛后(生于无佛时代);
- 郁单越国(北俱芦洲,享乐无修行);
- 长寿天(无佛法传播的外道天界)。
二、世俗引申义
- 泛指多灾多难
如《红楼梦》中形容林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指体弱多病或命运坎坷。
- 扩展为人生八苦
部分解释将“八难”与佛教“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结合,强调人生无常与苦难。
三、文化影响与用法
- 佛教中“三灾八难”强调因果与修行障碍,而俗语更侧重现实生活的磨难。
- 现代多用于形容接连不断的困境,如疾病、意外等,带有一定夸张修辞色彩。
若需了解如何避免“三灾八难”,佛教主张行善积德、精进修行,世俗层面则强调预防与积极应对(如储备物资、保持健康等)。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擦膀遍叠变危为安博延曹大家槽子偿垦赤紫揣手儿翠钏殂没挡众擣蒜低服儿女英雄传冯郎负义购诱鬼书国人鸿荫换钱弧度卉汩胡帽犀祸梯健马金华仙伯筋缩考第龄梦龙尾石没平仄闷声不响墓衣怒目横眉女子鸥鸟不下平铨迫截桥桁顷月求全之毁人世间日圆散屦烧乎乎食不重肉视肉说一是一,说二是二韬旗听势瞳仁颓景文文莫莫忤触寤叹无已线箧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