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语掾的意思、三语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语掾的解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 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晋书·阮瞻传》亦载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 , 阮修 作 阮瞻 。后常以“三语掾”作为幕府官的美称。 唐 刘商 《杂言哀悼姚仓曹》诗:“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宋 苏轼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 江 东三语掾。” 金 元好问 《益父曹弟见过》诗:“从事旧惭三语掾,通家犹记十年兄。”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语掾”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典故出处

源自《世说新语·文学》记载:
西晋名士阮修(一说阮瞻)被太尉王衍(或王戎)问及“道家(老庄)与儒家(圣教)的异同”,他仅以三字“将无同”(意为“莫不是相同?”)作答。王衍赞赏其言简意赅,便任命他为属官,时人称其为“三语掾”。


引申意义

  1. 赞美官员:后常用于称颂幕僚或属官才思敏捷、应答得体。
  2. 文学化用:唐宋诗词中常以“三语掾”代指有才干的官员,如苏轼诗句“更问江东三语掾”。

常见误解


“三语掾”的核心在于以简驭繁的智慧,而非语言能力。其典故体现了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的风气,以及古人对话语机锋的推崇。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语掾》的意思

《三语掾》是一个成语,表示能够通晓三种语言并担任翻译或口译工作的人。该词也表示能够通晓三种方言或方言变体,用以帮助人们沟通和交流。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语掾》的拆分部首是“言”字,笔画为七画。

来源

《三语掾》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苏纪传》中,用来形容苏纪的才能。

繁体

《三语掾》的繁体字为「三語掾」。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掾」字的写法略有不同,用的是「⺈」作为部首,「掣」作为旁字。整体写作「䇓」。

例句

他是一位优秀的三语掾,可以流利地翻译中文、英文和法文。

组词

组词:多语掾、双语掾、外语掾。

近义词

近义词:多语翻译员、多语翻译家、多语通。

反义词

反义词:单语者、不通语者。

别人正在浏览...

百寿汤谤箧禀明泊秦淮不兰奚长恩促忙大横钓榜伄当耳闻目击法派凤笙宓羲刚劲哥本哈根官事滚石国用黄鼠狼壶餐互访护符交下劫禅介特马铃牦靬梦景秘监明通榜目摄被褐怀玉破族牵扯迁排乾胏窃黄七菱八落穷困潦倒酋长啓祯曲尽麴滓山甿少小摄念疏庸伺窥宋人贴妥托物寓感晩禾万族五横乌金拓响豁衔铁鲜味躞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