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irst place at examinations] 指科舉鄉試、會試和殿試的第一名,即解元、會元和狀元;明代又指殿試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
(1).農曆正月初一。是日為年、月、日之始,故謂之三元。 南朝 齊 王儉 《諒闇親奉烝嘗議》:“公卿大夫,則負扆親臨。三元告始,則朝會萬國。”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唐 潘孟陽 《元日和布澤》詩:“流輝霑萬物,布澤在三元。” 清 錢謙益 《元日雜題長句》詩之一:“青陽玉律應三元,是日朝正會禁門。”
(2).舊稱農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為上元、中元、下元,合稱三元。 唐 盧拱 《中元日觀法事》詩:“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本朝 太宗 時,三元不禁夜,上元禦 乾元門 ,中元、下元禦 東華門 後罷中元、下元二節。”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天地水三官》:“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 元魏 始。”
(3).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元”。《雲笈七籤》卷五六:“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也稱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 歸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廟記》:“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稱焉。” 清 金埴 《下不帶編》卷五:“世人敬奉三元者徧天下,顧不曉三元所自。按《單志》: 唐 貞觀 中,有 陳子春 者居于 單 ,尋真採藥,拯物濟人。遊 東海 之濱,龍神妻以三女,各産一子。及長,皆入山學道。道成,證位三元,為天、地、水三官。”
(4).道教謂玉清天有 三元宮 ,為 元始天尊 居處。 北周 庾信 《奉和闡弘二教應诏》詩:“五明教已設,三元法復開。” 倪璠 注:“ 陶弘景 《真靈位業圖》有玉清 三元宮 , 元始天尊 為主。”
(5).借指道觀。 唐 吳筠 《遊仙》詩之三:“三元有真人,與我生道骨。”
(6).指天、地、人。 唐 王昌齡 《夏月花蕚樓酺宴應制》詩:“土德三元正, 堯 心萬國同。”
(7).指日、月、星。 唐 呂岩 《七言》詩之三一:“天綱運轉三元浄,地脈通來萬物生。”《黃庭内景經·上睹》:“上覩三元如連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三元,謂三光之元,曰日、月、星也。”
(8).術數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宮,一百八十年為一周始,故第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三元”。《舊唐書·傅仁均傳》:“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積歲, 武德 元年戊寅為上元之首,則合璧連珠,懸令於今日。” 唐 元稹 《景申秋》詩之五:“三元推廢王,九曜入乘除。”
(9).科舉時代稱解試(後稱鄉試)、省試(後稱會試)、殿試(後稱廷試)第一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宋 趙昇 《朝野類要·舉業》:“解試、省試并為魁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京 ﹞不上二十歲,連中了三元。”《明史·選舉二》:“三試第一,士人艷稱為三元。”
“三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鄉試、會試、殿試第一名
指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合稱“三元”。
例:明代黃觀曾連中三元,成為科舉史上的佳話。
殿試前三名
明代後,“三元”也指殿試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
農曆正月初一
因是年、月、日之始,故稱“三元”。
古詩引用:唐代潘孟陽《元日和布澤》詩:“布澤在三元”,即描述此意。
三元節(道教節日)
指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分别對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祭祀活動。
天、地、水
道教稱此為“三元”,認為三者是宇宙生成的本原,并衍生出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信仰。
元精、元氣、元神
道教内丹學中,指人體修煉的三種核心元素。
日、月、星
古時泛指宇宙中的重要元素,如《荊楚歲時記》提及“三元”代指日月星。
“三元”作為多義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某類含義,可參考《漢典》《雲笈七籤》等文獻來源。
三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首組成。
三元這個詞由“一”、“十”和“兀”三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7畫。
三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辭海》一書中,意為“三個元素、三個要素”。它可以表示三種不同的事物或元素共同組成的整體。
三元的繁體字是「參元」。
在古代,三元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的意義并無太大改變。
1. 合作、創新和共享是現代企業成功的三元要素。
2. 在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美好社會的三元基石。
3. 我們要追求身心靈的三元和諧,才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組詞: 三元素、三元素周期表、三元組、三元論。
近義詞:三合一、三位一體、三方合作。
反義詞:單一、個别、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