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生或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莖和葉可以提取芳香油。全草入藥。 宋 趙叔向 《肯綮錄·香薷》:“藥有所謂香薷者,薷字不見于《篇韻》,獨《本艸》音柔,今人多不識此字,北人呼為香茸,南人呼香蕕,其實皆音譌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香薷》:“香薷有野生,有家蒔。中州人三月種之,呼為香菜,以充蔬品。”
香薷是漢語詞彙中特指一類具有藥用價值的唇形科植物,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漢語釋義
香薷(xiāng rú)由“香”與“薷”二字構成:“香”指其植株含芳香揮發油,“薷”源于“濡”,形容葉片柔潤多汁的特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方形,葉卵形,花淡紫色,全草可入藥”。
植物學屬性
屬唇形科香薷屬(Elsholtzia),莖直立四棱形,葉片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鋸齒,花序穗狀頂生。全株含紫蘇醛等揮發油,散發獨特香氣(《中國植物志》電子版,frps.eflora.cn)。
傳統功效
性辛微溫,歸肺、胃經,具發汗解表、化濕和中之效。主治暑濕感冒、惡寒發熱、腹痛吐瀉。《中華本草》載其“為夏月解表要藥”,尤擅治陰暑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1999)。
經典文獻溯源
《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并描述其“方莖尖葉有刻缺,頗似黃荊葉而小”(明·李時珍,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地方俗稱
因地域差異有“香茹”“香草”等别稱,華東地區習稱“江香薷”,華西則指“川香薷”(《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易混淆物種
需與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區分,後者葉片線形,香氣更濃烈,古稱“青香薷”,今為藥材“香薷”正品來源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
香薷(學名:Mosla chinensis)是唇形科香薷屬的一種草本植物,具有藥用和生态價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香薷為直立草本,莖呈鈍四棱形,多分枝,常呈麥稈黃色或紫褐色。葉片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疏鋸齒,表面密被白色茸毛。花期7-10月,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冠淡紫色,花藥紫黑色,果實為小堅果。
分布與生長環境
廣泛分布于遼甯、河北、山東、江蘇、四川等地,常見于山坡、荒地、河岸等濕潤環境,海拔可達3400米。
功效與主治
香薷全草入藥,性辛、微溫,歸肺、胃經,主要有以下作用:
使用禁忌
表虛有汗及暑熱證患者忌用,因辛溫發汗力強,可能加重症狀。
又稱“香絨”“石香茅”“蜜蜂草”等,拼音為xiāng rú。
總結來看,香薷既是傳統中藥材,又是兼具觀賞和經濟價值的植物。具體用藥需遵醫囑,更多信息可參考《中藥大辭典》等權威資料。
哀感幫丁弊窦不覩是不倫不類誠理赤臭打辮子旦夕之危稻苗道翁大喜若狂額颡犯得上方步飛跑撫轼胳胝兒公案學共工宮桃鈎鎌刀皓锷黑海海峽畫蠟荟粹嘐嘐祭煉警昏君體空勞鬑鬑頗有須陵獵李園駡市懞裡懞懂蝱蚋懞直拍發平均利潤寝訛青羅傘歧趣漆樹入竟灑除嗓癀撒阽删定官上下忙上儀蛇魚十二辰屬輸期束紳遂匠位卑言高侮忽消耗謝天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