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表白心意。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常思除棄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榮,流祚後嗣,以明雅素中誠之效。抱懷數年,未得散意。”
“散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散意(拼音:sàn yì)指表白心意,常用于表達将内心的想法或情感傳達給他人的行為。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最早出自漢代阮瑀的《為曹公作書與孫權》:
“常思除棄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榮,流祚後嗣,以明雅素中誠之效。抱懷數年,未得散意。”
(意為:多年來心懷此意,卻未能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散”字的多重含義(如分散、松散等),可參考漢典對“散”的詳細解析。
散意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思緒雜亂、思維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狀态。以下是對散意的詳細解析。
散意的拆分部首為攵(fū),示意手的動作,表示與行為有關。散意的總筆畫數為12。
散意源自于古代的文化文獻,最早可追溯到《周易》中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散意函志。”這裡的“散意”指的是放松思緒以降低内心的緊張和困擾。
散意的繁體字是「散意」。
在古時候,散意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有一種古代寫法中,散意的字形是「㳆意」。這個字形表現了思維散亂的狀态。
1. 最近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總是散意思考。
2. 開會時别老是散意,要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
散意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組成新的詞彙,比如:
1. 散漫:形容思維或行為不集中,不紮實。
2. 散亂:指無秩序、無組織,雜亂無章。
3. 散步:指隨意走動,不受限制。
與散意含義相近的詞語有:
1. 紛亂:形容雜亂、混亂。
2. 雜念:指腦海中不相關或嘈雜的思緒。
3. 漫思:指思考或思維不受限制的發散狀态。
與散意相反的詞語有:
1. 集中:指思維或注意力集中,專注。
2. 凝聚:指思維或精神彙聚,聚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