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昌言的意思、昌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昌言的解釋

(1) [proper words]∶正當的言詞,好話

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書·大禹谟》

(2) [straight talk]∶ 正直的、無所忌憚的話

詳細解釋

(1).善言;正當的言論。《書·臯陶谟》:“ 禹 拜昌言曰:‘俞!’” 孔穎達 疏:“ 禹 乃拜受其當理之言。”《漢書·王莽傳中》:“ 嘉新公 國師以符命為予四輔, 明德侯 劉龔 、 率禮侯 劉嘉 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 顔師古 注:“昌,當也。”《舊唐書·方伎傳·葉法善》:“公以理國之法,數奏昌言。”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詩之一:“緩步歸天仗,昌言悅聖衷。”

(2).謂直言不諱。《後漢書·馬融傳》:“俾之昌言而宏議,軼越三家,馳騁五帝,悉覽休祥,總括羣瑞。” 唐 高適 《三君詠·狄梁公》:“昌言太後朝,潛運儲君策。” 宋 陳亮 《廷對策》:“十年之間,羣起而沮抑之,未能止其偏,去其僞,而天下之賢者先廢而不用,旁觀者亦為之發憤以昌言,則人心何繇而正乎!” 清 黃遵憲 《近世愛國志士歌》序:“識者深憂之,而未敢昌言也。” 章炳麟 《記印度西婆耆王紀念會事》:“ 印度 人不敢以反對 英國 ,經畫獨立昌言于衆,而一寓其意于記念會。”

猶倡言,提倡。昌,通“ 倡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中國滅亡論》:“於是嚮之高談革命、昌言勤王者,莫不感激欷歔。” 伧父 《清廷預備立憲》:“自甲午以至戊戌,變法之論雖甚盛,然尚未有昌言立憲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昌言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中歸納為以下核心釋義:

  1. 直言、正言

    指正直而無所隱諱的言論。此義項源自《尚書·大禹谟》中“禹拜昌言”的記載,漢代孔安國傳注:“昌,當也。以益言為當,故拜受而然之。”此處“昌言”即指符合道義的規谏之言。班固在《漢書·王莽傳》中亦載“莽誦六藝以文奸言……而稱引古賢昌言以飾其非”,以“昌言”反襯王莽的僞善,凸顯其本義為光明正大的言論 。

  2. 善言、美言

    引申為有益、高明的見解。《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善言,正當的言論”,如宋代陸遊《跋東坡谏疏草》中“天下傳誦以昌言”,即贊譽蘇轼谏議的深刻價值 。

  3. 直言規勸(動詞)

    作動詞時表示直言進谏。《說文解字》釋“昌”為“美言也”,清代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光盛之稱。”故“昌言”的動詞用法強調以光明正大之辭勸誡,如《後漢書·馬援傳》載“援奉诏西使,鎮慰邊衆,乃招集豪傑,曉誘羌戎,與之昌言”,此處指馬援以正理勸導羌族 。

  4. 公開宣揚

    近代引申為公開倡導某種主張。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謂當箝束言論,藏匿圖籍……然則戊戌之變,康有為實為禍首,今猶昌言不諱”,即指康有為公開宣揚主張 。


詞義演變脈絡:

從先秦的“正當言論”(名詞)→ 漢代的“直言進谏”(動詞)→ 宋明的“高明見解”(名詞)→ 近代的“公開主張”(動詞),詞性隨時代動态變化,但核心始終圍繞“光明正大”的語義基調。

權威文獻佐證: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及學術語境,如“秉筆昌言”“百家昌言”,強調言論的正當性與思想價值,常見于文化評論、曆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昌言”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善言或正當的言論
    指合乎道理、有益于人的好話。例如《尚書·大禹谟》中記載大禹接受勸谏時“拜昌言”,表示對正确言論的尊重。該義項在古籍中常出現,如《漢書》提到“貢昌言”即貢獻良策。

  2. 直言不諱
    指坦率、無顧忌的言論。例如成語“昌言無忌”形容敢于直谏,如清代汪琬文中使用該詞表達直言态度。

二、專有名詞

  1. 東漢仲長統的著作
    《昌言》是東漢哲學家仲長統的政論著作,全書共34篇,内容涉及批判時政、主張改革。原書已佚,僅《後漢書》中保留《理亂》《損益》等三篇。仲長統因性格豪爽、言辭犀利,被稱為“狂生”,其著作名即彰顯直言風格。

三、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中,“昌”通“倡”,因此“昌言”亦有提倡、倡導之意。例如近代文獻提到“昌言立憲”,即主張推行憲政,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昌言”既可指合乎道義的言論,也包含直言谏诤之義,同時作為書名特指仲長統的政論著作。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正直表達”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案訊鳌裡奪尊邊効簸錢璨爛産褥期蚩尤旗沖發崇實純銀跐溜村漢呆老漢镫王電彙低緩返金豐草長林風醋封鎖賦秘剛斷紅臉懷琰黃牛峽奬任健身操見知接任接事精果井繩錦攬兒進納酒衣枯形零陵香籮頭芒硝茂典萌象乃可女寵攀累鵬息飄茵品竹調弦譜寫竊號棄忽輕袅袅晴虛取經沙沚恕思田籍通鼓頭回無裨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