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oper words]∶正當的言詞,好話
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書·大禹谟》
(2) [straight talk]∶ 正直的、無所忌憚的話
(1).善言;正當的言論。《書·臯陶谟》:“ 禹 拜昌言曰:‘俞!’” 孔穎達 疏:“ 禹 乃拜受其當理之言。”《漢書·王莽傳中》:“ 嘉新公 國師以符命為予四輔, 明德侯 劉龔 、 率禮侯 劉嘉 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 顔師古 注:“昌,當也。”《舊唐書·方伎傳·葉法善》:“公以理國之法,數奏昌言。”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詩之一:“緩步歸天仗,昌言悅聖衷。”
(2).謂直言不諱。《後漢書·馬融傳》:“俾之昌言而宏議,軼越三家,馳騁五帝,悉覽休祥,總括羣瑞。” 唐 高適 《三君詠·狄梁公》:“昌言太後朝,潛運儲君策。” 宋 陳亮 《廷對策》:“十年之間,羣起而沮抑之,未能止其偏,去其僞,而天下之賢者先廢而不用,旁觀者亦為之發憤以昌言,則人心何繇而正乎!” 清 黃遵憲 《近世愛國志士歌》序:“識者深憂之,而未敢昌言也。” 章炳麟 《記印度西婆耆王紀念會事》:“ 印度 人不敢以反對 英國 ,經畫獨立昌言于衆,而一寓其意于記念會。”
猶倡言,提倡。昌,通“ 倡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中國滅亡論》:“於是嚮之高談革命、昌言勤王者,莫不感激欷歔。” 伧父 《清廷預備立憲》:“自甲午以至戊戌,變法之論雖甚盛,然尚未有昌言立憲者。”
“昌言”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善言或正當的言論
指合乎道理、有益于人的好話。例如《尚書·大禹谟》中記載大禹接受勸谏時“拜昌言”,表示對正确言論的尊重。該義項在古籍中常出現,如《漢書》提到“貢昌言”即貢獻良策。
直言不諱
指坦率、無顧忌的言論。例如成語“昌言無忌”形容敢于直谏,如清代汪琬文中使用該詞表達直言态度。
部分文獻中,“昌”通“倡”,因此“昌言”亦有提倡、倡導之意。例如近代文獻提到“昌言立憲”,即主張推行憲政,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昌言”既可指合乎道義的言論,也包含直言谏诤之義,同時作為書名特指仲長統的政論著作。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正直表達”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