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表白心意。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常思除弃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荣,流祚后嗣,以明雅素中诚之效。抱怀数年,未得散意。”
“散意”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散意(拼音:sàn yì)指表白心意,常用于表达将内心的想法或情感传达给他人的行为。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最早出自汉代阮瑀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常思除弃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荣,流祚后嗣,以明雅素中诚之效。抱怀数年,未得散意。”
(意为:多年来心怀此意,却未能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散”字的多重含义(如分散、松散等),可参考汉典对“散”的详细解析。
散意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思绪杂乱、思维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状态。以下是对散意的详细解析。
散意的拆分部首为攵(fū),示意手的动作,表示与行为有关。散意的总笔画数为12。
散意源自于古代的文化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散意函志。”这里的“散意”指的是放松思绪以降低内心的紧张和困扰。
散意的繁体字是「散意」。
在古时候,散意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有一种古代写法中,散意的字形是「㳆意」。这个字形表现了思维散乱的状态。
1. 最近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总是散意思考。
2. 开会时别老是散意,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散意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组成新的词汇,比如:
1. 散漫:形容思维或行为不集中,不扎实。
2. 散乱:指无秩序、无组织,杂乱无章。
3. 散步:指随意走动,不受限制。
与散意含义相近的词语有:
1. 纷乱:形容杂乱、混乱。
2. 杂念:指脑海中不相关或嘈杂的思绪。
3. 漫思:指思考或思维不受限制的发散状态。
与散意相反的词语有:
1. 集中:指思维或注意力集中,专注。
2. 凝聚:指思维或精神汇聚,聚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