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釁讐的意思、釁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釁讐的解釋

仇隙。 唐 李白 《古風》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黃犬空嘆息, 緑珠 成釁讐。” 清 吳敏樹 《黃特軒傳》:“故凡為團兵者,必其鄉之人,適然與賊角,有釁讐而後可用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釁讐(xìn chóu)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釁”和“讐”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因仇恨或争端而引發的仇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釁(xìn)

    • 本義指古代祭祀時用牲畜血塗器物的縫隙,引申為縫隙、裂痕,後擴展指争端、嫌隙。
    • 《說文解字》:“釁,血祭也。”段玉裁注:“凡釁隙字皆當為釁。”
    • 引申義:争端、挑釁(如“挑釁”“尋釁”)。
  2. 讐(chóu)

    • 同“仇”,指仇敵、怨恨。《說文解字》:“讐,猶應也。”段玉裁注:“言讐對也。”
    • 核心義:敵對、仇恨(如“仇讐”“報讐”)。

二、複合詞釋義

釁讐即“釁”與“讐”的疊加,強調因嫌隙或争端積累而成的深仇,常見于古籍中描述敵對關系。


三、典籍例證

  1. 《左傳·成公十三年》:

    “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甯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釁讐既棄,好我無尤。”

    • 此處“釁讐”指晉、秦兩國因曆史争端結下的仇怨。
  2. 《資治通鑒·唐紀》:

    “吐蕃與回纥釁讐 已深,不可解。”

    • 描述吐蕃與回纥因長期沖突結下不可調仇恨。

四、現代用法與關聯

現代漢語中“釁讐”極少單獨使用,但“釁”“讐”的語素仍存: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嘉慶刻本。
  3. 《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
  4. 《資治通鑒》,司馬光,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參考文獻僅标注權威出版物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釁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xìn chóu,其核心含義為仇隙,即因矛盾或沖突産生的仇恨或嫌隙。

詳細解析:

  1. 詞義構成

    • “釁”:本義指古代祭祀時用牲畜血塗器物的儀式,後引申為争端、嫌隙。
    • “讐”:同“仇”,指仇恨、敵對。
      組合後,“釁讐”強調因嫌隙或矛盾引發的仇恨關系。
  2. 文獻用例

    • 唐代李白《古風》之十八中“緑珠成釁讐”,借西晉石崇與綠珠的典故,暗喻因權勢争鬥招緻禍患。
    • 清代吳敏樹《黃特軒傳》提到“有釁讐而後可用也”,指鄉民與賊寇結仇後方能組織團練抗敵。
  3. 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常見于描述因利益、沖突導緻的長期敵對關系。

補充說明:

“釁讐”與普通“仇恨”的區别在于,其更強調因具體事件(如利益争奪、矛盾積累)引發的深層嫌隙,而非單純的情感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

百摺裙八米半空表謝比各博約禅國初入蘆葦,不知深淺翠駮的那隄封焚沖風行草從封巒鈎星館閣體古誼和齊惶急笳笛牋翰煎唧薦席嘉賞節量樛蟠覺王駃烈鲙手懶人菜澇地兩部鼓吹劣角麗龜陵岑犁舌獄鑪薰猛捷默道甯武子泣鬼神鳅鰕人龍絨綉三台慎察攝養失粘十三環金帶詩債壽命私訴跳鬼晩爨違信背約溫情密意下黩祥祲祥泰屑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