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個亭障。《墨子·雜守》:“諸外道,可要塞以難寇,其甚害者,為築三亭。亭三隅,織女之。” 孫诒讓 間诂引 陳奂 曰:“織女三星成三角,故築防禦之亭以象織女處隅之形。”
(2).亭名。《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王稽 知 範雎 賢,謂曰:‘先生待我於 三亭 之南。’與私約而去。” 司馬貞 索隱:“ 三亭 ,亭名,在 魏 境之邊,道亭也,今無其處。一雲 魏 之郊境,總有三亭,皆祖餞之處。”一說在 汴州 尉氏縣 西南。見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志》。
(3).同“ 三停 ”。《意林》卷五引《傅子》:“相者曰:三亭九候,定于一尺之面,愚智勇怯形于一寸之目。”一本作“ 三停 ”。《白雪遺音·馬頭調·麻6*衣神相》:“我看你五官六府,面生三亭,牙挑碎玉,唇紅齒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亭漢語 快速查詢。
“三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解釋如下:
三個亭障
出自《墨子·雜守》,指古代軍事防禦中建造的三個亭障,形制模仿織女三星的三角布局,用于要塞防禦。
曆史地名
特指戰國時期魏國邊境的亭名,見于《史記·範雎蔡澤列傳》。範雎與王稽曾約定在此會面,具體位置有争議:一說是魏國邊境的祖餞之處,另一說位于汴州尉氏縣西南,現已不可考。
同“三停”
在相術或文學中,指身體比例的三段劃分(如面相分上、中、下三停),或形容容貌勻稱。
現代語境中的誤用
有網頁提及“三亭”作為成語表示“多次拒絕或失敗”,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訛傳。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區分含義,如需完整考證可參考《史記》《墨子》等原始資料。
《三亭》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三個亭子”。亭子是一種建築物,通常是為了供人休息或觀景而建造的。而《三亭》則表示同時存在或相連的三個亭子。
《三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亠”和“亻”,其中“亠”是表示亭子的部首。“三亭”這個詞共有13個筆畫。
《三亭》這個詞源自于漢語,屬于現代漢語詞彙。在繁體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三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三亭》沒有明确記錄。因為《三亭》這個詞是現代漢語中的出現的詞彙,它并沒有出現在古代的文獻或典籍中。
1. 三亭相連,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2. 這個小鎮名為三亭,因為它曾有三個著名的亭子。
1. 亭台樓閣
2. 四亭五塢
3. 亭亭玉立
1. 三阙
2. 三樓
3. 三閣
1. 無亭
2. 單亭
3. 獨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