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論指摘。 唐 沉既濟 《詞科論》:“或鈎摭隱慝,嘲為篇詠,以列於道路,疊相談訾,無所不至焉。”
“談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不常用,多出現于文獻中。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議論指責或議論指摘,即對人或事進行讨論并帶有批評、貶斥的态度。例如唐代沈既濟《詞科論》中“疊相談訾”即表達衆人相互指責的場景。
單字解析
出處與例句
主要見于唐代沈既濟的《詞科論》:“或鈎摭隱慝,嘲為篇詠,以列於道路,疊相談訾,無所不至焉。”,描述人們揭露隱私并作詩嘲諷,在公開場合互相指責。
使用背景
該詞屬于古漢語複合動詞,現代漢語中已被“議論批評”“指摘”等詞替代,常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學研究資料。
談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有多重含義,既可以指責、譴責,也可以表示責備、責難。它常常用于形容言辭之嚴厲、指責之刻薄。
談訾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它共包含12個筆畫。
談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述而》:「汝追我以殆,豈殆人哉?谏而不聽,诤而不從,谏、诤之,诤也者,言之讷也;谏也者,勸之逡巡也。谏、诤之謂訾,豈殆人哉?殆己而已矣」。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你追隨我的話,會遭到危險嗎?如果你不聽我的勸告,也不接受我的規勸,我這番規勸和規勸的意思,都是在思量要不要說出來的之間猶豫不決。我之所以說出來,是因為我情不自禁。這個「谏、诤之謂訾」中的「訾」就是指責或責備的意思。在繁體字中,談訾是「談訾」。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會隨着時代推移有所變化,所以也會有談訾這個詞的不同寫法。根據漢字字典記載,談訾古時的寫法類似于「訾」和「辶」組成,表達的意義和現代寫法是一緻的。
以下是一些談訾的例句:
1. 他因為在會議上發表了與領導相左的意見,受到了同事的談訾。
2. 老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談訾。
3. 他的演講遭到了媒體的談訾,讓他備受打擊。
談訾可以與其他字搭配成不同的組詞,比如談谏、訾議等。
近義詞包括責備、譴責、指責。
反義詞一般沒有固定的詞彙對應,因為它常常與具體的情境有關,可以根據上下文來判斷其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