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清 為征派賦役編造的戶口冊籍。男女始生為黃,一說戶口冊籍的封面為黃色,故名。 明 張萱 《疑耀》卷二:“今制,丁口稅糧,十歲一籍其數,曰黃冊,自 劉宋 時已有之。 齊高帝 即位,嘗敕 虞玩之 與 傅堅意 檢定,詔曰‘黃籍,人之大綱,國之政端’雲雲。時亦稱人籍,今世多不解黃字之義,餘偶閲 唐 開元 制,凡男女始生為黃……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戶籍,即今之黃冊也。謂之曰黃,亦自男女始生登籍而名之耳。”《明會典·戶口二·賦役》:“國初因賦定役,每十年,大造黃冊,戶分上中下三等,差役照冊僉定。”《清史稿·食貨志一》:“編審之制……丁有民丁、站丁、土軍丁、衛丁、屯丁。總其丁之數而登黃冊。”
(2). 清 代宗人府的戶籍簿。宗室載入黃冊, 覺羅 則載入紅冊,以圖永世保存。《清會典·宗人府》:“黃檔房,掌書黃冊、紅冊。”
黃冊是明清時期用于戶籍管理和賦役征派的重要冊籍制度,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黃冊全稱“賦役黃冊”,是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朱元璋推行的全國性戶籍檔案制度。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作為中央集權的治理工具,主要服務于:
作為中國古代最系統的戶籍管理制度之一,黃冊實現了對全國“人丁事産”的精準控制,是研究明清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原始資料。其與魚鱗圖冊共同構成“經濟治理雙璧”,标志着傳統戶籍制度的高度成熟。
黃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婚姻登記簿。在中國,黃冊用于記錄結婚的雙方的個人信息和婚姻登記信息。
黃冊的拆分部首是⾦(金字旁)和⾃(自字旁)。它總共有12筆的書寫順序是:一、丨、一、⼆、丨、⼗、⼗、⼆、⼆、⼆、⽤。
“黃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婚姻習俗。在中國古代,當一對夫妻結婚後,他們的個人信息和婚姻登記信息會被記錄在一本冊子上,這本冊子常常是黃色的封面,所以被稱為“黃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黃冊的繁體字是黃冊。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黃冊可以寫作“黃冊”,冊字當中的“⽣”部分使用了“⽣”字旁。
1. 我們結婚已經五年了,黃冊上的名字依然很鮮明。
2. 當我們領取黃冊的時候,感到了無比的喜悅。
1. 黃冊本:指黃色封面的婚姻登記簿。
2. 續黃冊:指更新或繼續婚姻登記簿的事項。
婚冊、結婚證、登記簿。
單身證、未婚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