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殘賊兇暴之人。《詩·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俞樾 《群經平議·毛詩四》:“言為寇虐者必遏止之,不以其高明而畏之也。”《晉書·景帝紀》:“内摧寇虐,外靜姦宄。”
(2).謂侵掠殘害之行。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往者,四夷俱強,并為寇虐。”
“寇虐”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盜匪的殘暴行徑”或“侵略者的暴虐行為”。從構詞法分析,“寇”本義為入侵者、劫掠者(《說文解字》釋為“暴也”);“虐”則指殘害、兇殘(《爾雅》注為“苛也”),二字組合後詞義發生轉喻,形成特指暴力統治或野蠻侵害的語義場。
該詞在經典文獻中常見于描述暴政與戰亂場景,如《詩經·大雅·民勞》載“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此處“寇虐”既指外族侵擾也暗喻苛政。東漢鄭玄箋注此句時強調“寇虐謂王苛暴,掠奪百姓之政”,揭示出古代注疏家對詞義的政治性解讀。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細化為三個維度:①特指外敵的燒殺搶掠;②泛指殘暴的統治行為;③引申比喻惡劣的社會現象。這種多義性在《左傳·成公十七年》“寇虐并興,強弱相陵”的用例中得到印證,既包含軍事侵略又涉及内部壓迫的雙重語境。
權威辭書《辭源》特别指出該詞的語用特征:多見于先秦至兩漢政論性文本,常與“征伐”“弭災”等動詞構成政治話語鍊,如《漢書·刑法志》所載“寇虐肆毒,荼炭生民”的經典表述,凸顯古代政治哲學中對暴力統治的批判意識。
“寇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指殘賊兇暴之人
指代侵略者、盜匪等具有破壞性的兇殘人物。例如《晉書·景帝紀》中提到“内摧寇虐”,即指平定内部的暴亂勢力。
侵掠殘害之行
描述外敵入侵或暴虐行為對人民造成的摧殘,如《鹽鐵論·備胡》中“四夷俱強,并為寇虐”,指四方外族侵擾掠奪的暴行。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寇虐”兼具具體人物與抽象行為的雙重含義,且貫穿古今,適用場景廣泛。
澳甲百廢鹹舉百甲敗歲拔儁車箍辘會船長觸激締造碓搗蠹政害民惡歆歆匪夷所思富貴花腐芥呱呱而泣果農和朗绛帕監河侯焦核狡僮棘叢矜愛進種吉阡句絶衎而科品空卻孔威孔殷枯骼戾悖列棘嵝領勉勖明王南蠻鴂舌青雀舫潤雨深房生齒日繁拾渖受詞熟視殊質絲錐聳入雲霄蒜缽子沓出天良髫秀鐵人通宵屯苦婉缛唯力是視消瘅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