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歎的意思、三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歎的解釋

亦作“ 三歎 ”。多次感歎,形容慨歎之深。《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間三嘆,何也?”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劉判官》詩:“九州兵革浩茫茫,三歎聚散臨重陽。”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予每讀其史傳及《正氣歌》,未嘗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


謂三人隨着歌唱者發出贊歎之聲,予以應和。《文選·陸機<文賦>》:“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 李善 注:“唱,發歌句者;三歎,三人從而歎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角度進行解釋:

  1. 多次感歎,形容慨歎深切
    這一用法源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記載:“吾子置食之間三歎,何也?”,描述人在短時間内反複歎息,表達深沉的感慨。後世文學作品中亦沿用此意,如杜甫《惜别行送劉判官》中的“三歎聚散臨重陽”,以及洪仁玕《自述》中的“未嘗不三歎流涕”,均以“三歎”強化情感濃度。

  2. 音樂或詩歌中的應和形式
    此意出自陸機《文賦》“一唱而三歎”,指一人領唱、三人應表演形式。李善注解《文賦》時進一步說明:“三歎,三人從而歎之”,強調集體呼應形成的雅緻韻律,常見于古代禮樂場景。

補充說明:
“歎”字本身含“因情感而發聲”之義,故“三歎”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與“一唱”搭配,均通過重複動作強化情感或藝術表現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歎”是什麼意思

“三歎”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對某種情況或某個人的不可理解、無奈和無法解決的感慨而進行的連續三次的歎息。它代表着對困境、痛苦等問題的無可奈何和絕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歎”的拆分部首為“言”和“又”,其中“言”是唯一的偏旁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而“又”則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表示雙手或動作重複的意思。

根據簡化字規範,拆分後的部首使用五筆字形碼可以分别表示為“言”(讠)和“又”(㇆)。

在“三歎”兩個字組成的情況下,它的總筆畫數為13劃。

來源和繁體

“三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後來被廣泛使用。它用來表達對于無法變動或解決的困境的無奈之情。

在繁體字中,“三歎”分别寫作「三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1)口部分會被寫作「口」,(2)中間的異寫有兩種,有時寫成「⿰言⿱二入」,而有時寫成「⿰言幹」。

例句

他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輩子,最終還是被公司裁員了,真是“三歎”啊。

面對種種困難和挫折,我隻能心存“三歎”,希望明天會更好。

組詞

無法言說、無語、無解、無力回天、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無可救藥

近義詞

無奈、無計可施、束手無策、無從下手、應付不了

反義詞

解脫、解圍、得意、如魚得水、絕地逢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