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陰間的責罰。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至於興事首議之人,冥謫尤重,蓋以平民無故緣兵而死,怨氣充積,必有任其咎者。”
“冥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冥谪”指陰間的責罰,常用于描述因生前行為不當而在死後受到鬼神世界的懲戒。該詞由“冥”(指陰間、幽冥)和“谪”(責罰、貶斥)組合而成,強調因果報應的觀念。
宋代蘇轼在《代張方平谏用兵書》中提及:“興事首議之人,冥谪尤重,蓋以平民無故緣兵而死,怨氣充積,必有任其咎者。”
此句意為:發動戰争的主謀者,在陰間所受責罰更重,因平民無辜死于戰亂,怨氣積聚,必有人承擔罪責。
“冥谪”反映了傳統中國宗教與哲學中的因果報應觀,尤其是佛教、道教思想中對死後世界的想象。它常與“陰司”“輪回”等概念關聯,用于勸誡世人行善避惡。
現代漢語中,“冥谪”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日常口語較少見。其含義與“報應”“陰間懲罰”等通俗表達相通,但更具古典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蘇轼原文或相關宗教哲學文獻。
冥谪是一個漢語詞彙,含義是指被貶谪到邊遠地方或喪失權力地位的人。該詞可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冖」和「谪」。其中,“冖”是上面蓋着的蓋子,表示隱藏;“谪”則是表示放逐、貶斥的意思。
冥谪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古文《左傳·哀公十九年》中。在古代,當一個官員做錯事或被認為無能之後,可能會被貶谪到邊遠的地方,從而喪失原來的地位和權力。
在繁體字中,冥谪的寫法是「冥謫」,與簡體字保持相同的意思,隻是書寫形式上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因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冥在古代的寫法是「冖日」,表示返遠離光明之意;谪的古代寫法是「訨」,表示放逐之意。隨着漢字演變和簡化,現代的寫法逐漸成為了「冥谪」。
以下是冥谪的例句:
1. 他犯了重大錯誤,被冥谪到了一個荒涼的島嶼。
2. 那位官員因為貪污被冥谪,被剝奪了一切政治權力。
與冥谪相關的詞彙還有:
組詞:冥頑不化、冥思苦想、暗谪、谪居等。
近義詞:貶斥、貌寝、放逐、流放等。
反義詞:升遷、複職、複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