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使;倘若。《公羊傳·隱公三年》:“且使子而可逐,則先君其逐臣矣。”《史記·蘇秦列傳》:“且使我有 雒陽 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漢書·元後傳》:“且使鬼神無知,何用廟為?”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且使如其言矣,而舉國猶孱,授之巨兵,奚能勝任,仍有僵死而已矣。”
“且使”是一個文言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假使”“倘若”。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性結構
“且”為副詞,引出假設條件;“使”為動詞,表示結果或推論。二者組合形成假設連詞。
核心語義
用于提出假設性前提,後接該條件下可能産生的結果或觀點。例如:
“且使子而可逐,則先君其逐臣矣。”(《公羊傳·隱公三年》)
意為:假使你可以被驅逐,那麼先君(早該)驅逐我了。
古籍常見用例
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如《史記》中“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表達對既定事實的假設性否定。
現代延伸使用
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沿用此詞:“且使如其言矣,而舉國猶孱……仍有僵死而已矣。” 體現文言詞彙的書面化表達。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例句或語法結構,可提供更多語境。
《且使》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暫時使得”、“暫時讓……成為可能”或“若讓……”。
《且使》的拆分部首為一丨,且有丶和一兩個筆畫。
《且使》是由動詞“且”和動詞“使”組成的詞語。
《且使》的繁體為「且使」。
在古時候,且使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1. 且使我來一趟,你就多提供些資料吧。
2. 且使天塌下來,我也不會屈服。
且末、使節、且不說、且慢等。
臨時讓、若讓、假如、如果等。
絕不讓、絕對不讓、不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