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征伐夷狄所獲之俘虜。《文選·潘嶽<馬汧督诔>》:“傾倉可賞,矧雲私粟;狄隸可頒,況曰家僕。” 李善 注引 鄭玄 曰:“征蠻夷所獲也。”
狄隸是中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戰俘或歸附者的一種蔑稱,特指被俘獲後充作奴隸或低賤役使的狄人。其核心含義包含種族身份與階級地位的雙重貶抑:
狄
先秦典籍中指北方遊牧民族,如赤狄、白狄等部落。《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狄固貪惏”,反映中原對狄族的經濟掠奪與武力侵擾的認知。《禮記·王制》更明确劃分“東方曰夷,西方曰戎,南方曰蠻,北方曰狄”的四方族群體系。
隸
本義為戰争中捕獲的奴隸。《說文解字》釋“隸”為“附箸也”,強調其人身依附屬性。《周禮·秋官》設“司隸”官職專管戰俘奴隸,印證“隸”作為賤役的社會身份。
該詞集中出現于戰國至漢代文獻,映射中原王朝與北方部族的沖突:
隨着“狄”作為族稱在南北朝後逐漸被“突厥”“契丹”等具體族名替代,加之唐代奴婢制度變革,“狄隸”一詞在隋唐文獻中罕見。至宋代《廣韻》《集韻》僅收單字釋義,該複合詞已成曆史概念。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冊“狄隸”條、《辭源》(商務印書館)戌集釋例,曆史背景佐以《周禮正義》(孫诒讓)及《中國民族史》(王鐘翰主編)。古籍原文可查證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及《漢書》。
“狄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以下為綜合解釋:
狄隸(拼音:dí lì)主要指古代征伐夷狄(北方少數民族)時俘獲的俘虜。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被廣泛收錄,例如: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為成語時,可比喻受束縛、限制的狀态。例如:
建議優先參考《文選》及古代注釋(如鄭玄)中的本義,即“俘虜”為核心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引申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典籍。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詞典,若需完整釋義或例句,可訪問來源網站(如滬江詞典、查字典)。
闇蝕暴敖邊墩償冤朝端刺股刺笄大喜動窩兒怼憾敦牂獨善其身風裳風雨飄飖扶衛旮旯兒公決訽詈駭色翰蕃韓嶽胡服騎射火飯簡勁孑遺生物進利除害卷柏踡嵼開緒冷面寒鐵連宮洛龜曩昔女子國牽蘿莫補喬文假醋情苗親獻屈缭任城人德沙井上竅神飙深徹生地壁畫十善受盤樹本順溜紙索興宿義田主子通任頽折妥侑毋多瑕不掩瑜箱簾心蕩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