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身的意思、三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身的解釋

(1).傳說海外有國,國人一首三身。《山海經·海外西經》:“ 三身國 在 夏後啟 北,一首而三身。”《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丈夫民 、 奇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

(2).佛教語。說法不一。通常指法身、報身和化身(或應身)。乃成佛所證之果。《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别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 權德輿 《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将陽燄諭三身。”《朱子語類》卷一二五:“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 釋迦 之本性也;報身者, 釋迦 之德業也;肉身者, 釋迦 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謂圓心所證;二曰報身,謂萬善所感;三曰化身,謂隨緣所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身的漢語詞典釋義

三身是佛教術語,指佛的三種存在形态,源于梵語“Trikāya”,體現佛的覺悟境界與教化功能。以下釋義綜合權威漢語詞典及佛學典籍:


1. 基本釋義

三身指法身(Dharma-kāya)、報身(Saṃbhoga-kāya)、應身(Nirmāṇa-kāya)三種佛身:


2. 詞源與演變


3. 文化延伸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三身為佛教核心概念,釋義與《大乘起信論》一緻。
  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詳述三身分類及經典依據,引《金光明經》《成唯識論》。
  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解析三身哲學内涵,關聯天台宗“三身即一身”思想。

注:因詞典釋義屬學術共識,未提供直接線上鍊接,但上述文獻可通過權威出版社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三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一、基本詞義(傳說背景)

  1. 古代傳說
    根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三身國”的國民擁有“一首而三身”的形态,即一個頭部和三個身體。這一形象在《淮南子》等古籍中亦有提及,屬于神話中的異域國度描述。

二、佛教術語(核心含義)

在佛教中,“三身”(梵語Trikāya)指佛陀證悟後所具備的三種形态,是佛學重要概念,具體包括:

  1. 法身(Dharmakāya)
    代表佛法的根本真理,即佛性本身。法身無形無相,常住不滅,是衆生本具但因無明未能顯現的清淨自性。
  2. 報身(Sambhogakāya)
    由佛陀修行的智慧與功德所成,分為兩種:
    • 自受用報身:佛陀自身受用法樂的圓滿形态。
    • 他受用報身:為十地菩薩說法時示現的莊嚴身相。
  3. 化身(Nirmāṇakāya,或應身)
    佛陀為度化衆生而隨緣顯現的肉身形态,如曆史上的釋迦牟尼佛。

三、不同經典的解釋差異

四、總結

“三身”既可指古代神話中的特殊人種,更是佛教闡述佛性本質的核心理論,體現了佛教對真理、修行與教化關系的哲學思辨。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金光明經》《山海經》等原典或權威佛學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八角鼓棓擊必固殘餘呈應車照赤風翅人楚楚谡谡赕布丹木典傳繁絃急管發語辭風幌高田龜圖孤卲撼地搖天橫弧環簇花乳石诙俳慧業文人交護椒醑蛟螈基多軍衛克肖魁然羸困雷人領答留獄荦硞緑毛幺鳳蒙瞀面谀缗缗模仿默換潛移披豁潑淋栖翼然納熱軋日仄甚而師法示世贳死庶土殊性佻謬萬端祥禫象智小暑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