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語辭的意思、發語辭的詳細解釋
發語辭的解釋
文言助詞的一種,用于一篇或一段文章的開頭。 郭璞 《<爾雅>序》“夫爾雅者” 宋 邢昺 疏:“夫者,發語辭,亦指示語。”亦作“ 發語詞 ”。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發語詞》:“經書發語詞,《尚書》最多,都、俞、籲、咨、嗟、猷等是也。”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語辭的解釋 .訴訟之辭。 三國 蜀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考黜》:“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絶語辭,蔽藏其情。”.文言虛字。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案諸字書,‘焉’者鳥名,或雲語辭,皆音
網絡擴展解釋
發語辭是文言文中的一類特殊虛詞,主要用于篇章或段落的開頭,起到引發話題或強調語氣的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發語辭又稱“發語詞”,屬于文言助詞的一種,無實際詞彙意義,主要功能是引出下文或調整語句節奏。例如「夫戰,勇氣也」(《左傳》)中的「夫」即為典型發語辭。
二、主要功能
- 篇章引導:在文章開頭使用,如「蓋聞明主之治國也」(《史記》)中的「蓋」;
- 語氣強調:增強論述的鄭重性,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中的「嗟乎」。
三、常見示例
- 單字類:夫、蓋、惟、且、故
- 複合類:若夫、且夫、嗟夫、嗚呼
《尚書》中高頻出現「都」「俞」「咨」「猷」等發語辭,例如「都!慎厥身修思永」。
四、曆史沿革
宋代邢昺在《爾雅疏》中已系統注釋,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進一步考證其源流,指出先秦典籍中發語辭使用最為密集。
建議進一步查閱《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或《經傳釋詞》獲取更系統的語料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語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交談、對話的開始語言。它可以拆分為“發”和“語辭”兩個部分。
“發”的部首是“發”,總的筆畫數為5,它表示頭發的動詞,也可以用作表示言談、發表等的動作。
“語辭”的部首是“讠”,表示言語的意思。總的筆畫數為13,該部分表示言語的意思。
《發語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有可能會将“發”寫作“髮”,意思仍然是頭發。而“語辭”可能會以更複雜的方式寫出,如“語辭”、“語詞”等等。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都是“發語辭”。
以下是使用《發語辭》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用一句熱情洋溢的《發語辭》拉開了演講的序幕。
2. 在會議開始之前,主持人發表了一番動情的《發語辭》。
一些與《發語辭》相關的詞語有:
1. 對話:表示互相交流、交談的意思。
2. 開場白:指一次交談或演講開始時的開頭部分。
3. 言談:指言語上的交流和對話。
反義詞方面,由于《發語辭》是表示對話開始的語言,它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