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名。《山海經·西山經》:“ 峚山 ,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四:“丹木生何許,迺在 峚山 陽。”
(2).紅樹。 三國 魏 阮籍 《東平賦》:“信嚴霜之未滋兮,豈丹木之再榮。”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未公紅樹詩》:“靡蓱丹木扶桑裡,惆悵誰乘 博望 槎。”
丹木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神話植物,其核心含義指木質呈紅色或具有特殊功效的樹木,常見于早期文獻描述。具體釋義如下:
紅色木質
丹木之名源于“丹”(赤色),特指木質或樹皮呈現朱紅色的樹種。如《山海經·西山經》載:“峚山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強調其莖、果皆為赤色,符合“丹”的視覺特征。
神話屬性
在《山海經》中,丹木被賦予神話色彩,傳說黃帝曾食其果實(玉膏),并種植于鐘山附近。其果實可禦火、延壽,與“玉”關聯,象征祥瑞。
藥材代稱
後世醫書将丹木視為藥用植物。《本草綱目》引《神農本草經》稱其“味甘,性平”,可“安五髒,和脾胃”,但具體所指植物存在争議,一說為赤色樹皮的藥材統稱。
文化象征
因與黃帝傳說相關,丹木成為長壽、仙境的意象符號。如《文選·郭璞〈遊仙詩〉》注引“丹木生昆侖”,強化其與神話地理的聯繫。
學者考證“丹木”可能對應現實中的紅桦(Betula albosinensis)或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兩者樹皮均呈紅褐色,分布于中國山地,與《山海經》記載的生态特征吻合。
參考文獻來源
“丹木”一詞的含義可從古籍記載和現代考據兩個維度綜合解析:
一、古籍中的定義
《山海經》記載
根據《西山經》描述,峚山的丹木具有以下特征:圓形葉片、紅色枝幹、黃色花朵和紅色果實,味道甘甜,食用後可充饑。而《西次四經》提到的崦嵫之山丹木則略有不同,其葉如構樹,果實大如瓜,表皮赤紋黑理,可治熱病并防火。
文學引用
晉代陶淵明、三國阮籍等詩人曾以丹木為意象,象征高潔或自然之美。
二、現代考據與植物對應
有研究認為,丹木可能是非洲牛脂果(豆科植物),其葉橢圓形、莖紫紅、未成熟果實呈赤色,味甜且富含澱粉,符合“食之不饑”的描述。該植物分布于非洲多國,木材和葉片亦有實用價值。
三、其他含義
丹木既是古籍中的神話植物,也可能對應現實樹種,同時衍生出文學意象和人文寓意。若需進一步了解非洲牛脂果的生物學特征,可參考的詳細分析。
擺渡搬運作用伯時側商調抽緒踔越出頭面貂羽帝娥東岱逗笑獨到之處對陣凡賓凡等革僚亘古刮躁龜龍麟鳳含元衡廬紅丸案壞分子狐腋鴶鵴嘉栗降書交戛金箔精礦就征九州四海鶌鸼懼悚老着臉靈溪埋頭顧影冒黩明略墨旨甯意噴霧器竊柄起籁輕憐穹官湫水冗濫三覺侍郎剩磁升廕祀紀思愆四清六活孫犁俗習聽房同例下車小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