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椒浸制的芳烈之酒。 晉 張協 《洛禊賦》:“布椒醑,薦柔嘉,祈休吉,蠲百痾。” 唐 陸龜蒙 《和傷開元觀顧道士》:“藥奠肯同椒醑味,雲謡空替薤歌聲。” 清 王焜 《虎丘二姜先生祠》詩:“下馬行人奠椒醑,千秋 孤竹 并光輝。”
根據現有資料,“椒醑”一詞可能存在字形混淆或輸入錯誤。在權威詞典中,更準确的寫法應為“椒稰”或“椒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椒稰”(jiāo xū)指用花椒香料拌和精米制成的祭神食物,屬于古代祭祀禮儀中的供品。該詞與“椒糈”同義,“糈”特指祭祀用的精米。
用途與背景
古代祭祀中常用芳香植物(如花椒)與谷物結合,既表達對神靈的敬意,也象征潔淨與祈福。此類祭品多見于《楚辭》等文獻記載,反映先秦時期的宗教習俗。
字形辨析
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椒醑”,目前暫未找到可靠文獻支持該詞的标準釋義,建議核對原詞或提供更多上下文。
椒醑(jiāo x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為“椒”和“醑”兩個部分。其中,“椒”是由木(mù,木字底)和角(jiǎo,垂鈎旁)兩個部首組成,總計7畫;而“醑”則為酉(yǒu,金字底)和水(shuǐ,三點水)兩個部首,總計11畫。
“椒醑”一詞源自于《詩經·邶風·柏舟》一篇,用以形容椒酒濃烈的香氣。它的繁體寫法為「椒醑」,與簡體寫法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古時候的“椒醑”在書寫時會稍有差異。它的古代形态為「椒醑」,字體相對簡樸。它是一種傳統的書法形式,體現了古代對于文字美感的追求。
以下是一個關于“椒醑”的例句:
“他們在宴席上品嘗了一杯椒醑,香氣撲鼻,十分開胃。”
根據語境和意義的需要,我們可以根據“椒醑”這個詞的意思,進行派生和組詞。例如,“椒醑美食”、“椒醑烹饪”、“椒醑香料”等。
與“椒醑”相關的近義詞包括“香醇”、“濃烈”等,它們也可以用來形容芳香的氣味。
與“椒醑”相反的詞語可以是“清淡”、“無味”等,它們表示味道不濃烈,缺乏香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