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身的意思、三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身的解释

(1).传说海外有国,国人一首三身。《山海经·海外西经》:“ 三身国 在 夏后启 北,一首而三身。”《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丈夫民 、 奇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

(2).佛教语。说法不一。通常指法身、报身和化身(或应身)。乃成佛所证之果。《金光明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唐 权德舆 《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诗:“已取贝多翻半字,还将阳燄諭三身。”《朱子语类》卷一二五:“佛氏所谓三身:法身者, 释迦 之本性也;报身者, 释迦 之德业也;肉身者, 释迦 之真身而实有之人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谓圆心所证;二曰报身,谓万善所感;三曰化身,谓随缘所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身的汉语词典释义

三身是佛教术语,指佛的三种存在形态,源于梵语“Trikāya”,体现佛的觉悟境界与教化功能。以下释义综合权威汉语词典及佛学典籍:


1. 基本释义

三身指法身(Dharma-kāya)、报身(Saṃbhoga-kāya)、应身(Nirmāṇa-kāya)三种佛身:


2. 词源与演变


3. 文化延伸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定义三身为佛教核心概念,释义与《大乘起信论》一致。
  2.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详述三身分类及经典依据,引《金光明经》《成唯识论》。
  3.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电子版):解析三身哲学内涵,关联天台宗“三身即一身”思想。

注:因词典释义属学术共识,未提供直接在线链接,但上述文献可通过权威出版社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三身”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一、基本词义(传说背景)

  1. 古代传说
    根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三身国”的国民拥有“一首而三身”的形态,即一个头部和三个身体。这一形象在《淮南子》等古籍中亦有提及,属于神话中的异域国度描述。

二、佛教术语(核心含义)

在佛教中,“三身”(梵语Trikāya)指佛陀证悟后所具备的三种形态,是佛学重要概念,具体包括:

  1. 法身(Dharmakāya)
    代表佛法的根本真理,即佛性本身。法身无形无相,常住不灭,是众生本具但因无明未能显现的清净自性。
  2. 报身(Sambhogakāya)
    由佛陀修行的智慧与功德所成,分为两种:
    • 自受用报身:佛陀自身受用法乐的圆满形态。
    • 他受用报身:为十地菩萨说法时示现的庄严身相。
  3. 化身(Nirmāṇakāya,或应身)
    佛陀为度化众生而随缘显现的肉身形态,如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

三、不同经典的解释差异

四、总结

“三身”既可指古代神话中的特殊人种,更是佛教阐述佛性本质的核心理论,体现了佛教对真理、修行与教化关系的哲学思辨。如需进一步研究,可参考《金光明经》《山海经》等原典或权威佛学论著。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阇变幻无穷比尚波涟布衣交差排鸱沟疮瘢大陆架当諕邓通钱佃契东洋刀贩夫皁隶风雨时若佛祖负债累累国际性好名佷用后元音黄蕋划时代回访检括皦心狡穴击笞咭咭嘎嘎计吏积留津帖空誉唠喀类聚料道礼道鹿鸣客吕刑蔓引株求鸣桴鸣葭青乌区士山踯躅胜迹实惠双弯水帝私卒君子所处韬形灭影填限天怨帖经亭亭通梢湍驶外合里应僞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