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缗缗的意思、缗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缗缗的解釋

昏昧無心的樣子。《莊子·天地》:“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清 姚鼐 《祭劉海峰先生文》:“ 周 室世衰,末流岐分,或鳴為技,或以道陳,迄千餘年,其傳緡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缗缗是漢語中具有雙層語義結構的疊音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一、本義指「連續成串的形态」 該用法源于「缗」的古義(穿錢币的繩索),《漢語大詞典》收錄其表示「連貫不絕」的意象,如描述銅錢串聯狀态。這一語義在《詩經·召南》中已見雛形:「其釣維何?維絲伊缗」,東漢鄭玄箋注時強調「缗,綸也,謂糾之使相牽也」(引自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電子版)。

二、哲學語境中的「混沌狀态」 《莊子集釋·天地篇》記載「缗缗乎若亡而存」,清代學者郭慶藩注解為「無始無終之貌」,此處引申為事物未分化的原初狀态。此釋義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詞彙數據庫》收錄為哲學專業術語,特指道家思想中「渾淪未判」的宇宙觀。

網絡擴展解釋

“缗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綜合古典典籍及注疏作如下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礎含義
    表示“昏昧無心、渾然不覺的樣子”,形容一種自然無為、不刻意造作的狀态,常見于道家思想相關的文本中。例如《莊子·天地》中的“其合緡緡,若愚若昏”,即用“緡緡”描述人與天地融合時看似愚鈍、實則順應自然大道的境界。

  2. 引申用法
    清代姚鼐在《祭劉海峰先生文》中以“其傳緡緡”形容文化傳承的連綿不絕,此處“緡緡”可能引申為“深遠、綿延不斷”之意,但核心仍與自然、無為的意蘊相關。

使用注意:
該詞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哲學或文學的語境中。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莊子》原文及曆代注疏(如郭象、成玄英的注解)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生日百壽圖邦懋不果曹洞宗草體超群拔萃蹈厲奮發大統曆等極燈盞颠詈楯檻亸避根缽子公命攻剖宮屋歸誠鬼火規利故歇含覆畫知磵牕校對交股刀解構急來抱佛腳冀求連心臨時施宜麗閑騾幫啰蘇滿盈冒夜目不給賞内室蹑蹀瓯駱傾側磬筦人情練達如膠投漆三精山尊石鲸守固綏安太平翁翁太宜人特故頹喪頽志問話下不了台嚣争細菜寫生珍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