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的意思、三摩地的詳細解釋
三摩地的解釋
三昧。《楞嚴經》卷六:“彼佛教我,從聞思脩,入三摩地。” 宋 向子諲 《南歌子·韓公圭近有提舉廣東市舶之命因賦是詞》:“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摩地(梵語:Samādhi),音譯自梵文,是佛教核心術語,指通過禅定修行達到的心念高度專注、凝然不動的境界,常譯為“定”“等持”或“正定”。其内涵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詞源與字面含義
“三摩地”由梵語“sam”(意為“合一”“完全”)與“ādhā”(意為“放置”“确立”)構成,字面指将心念完全集中于一處,達到身心統一的平衡狀态。《佛學大辭典》指出,其本質是“心一境性”,即精神高度集中而不散亂。在漢語語境中,它常與“禅定”“三昧”互通,但嚴格而言,“三摩地”更強調深度專注所引發的智慧覺醒。
二、佛教修行的核心境界
在佛教體系中,三摩地是戒、定、慧“三學”中“定學”的最高層次:
- 專注對象:修行者将心念專注于特定對象(如呼吸、佛號、法義),逐漸脫離雜念幹擾,進入“止”(奢摩他)的狀态。
- 身心轉化:持續深化專注力,可引發輕安、喜樂等身心體驗,破除煩惱障蔽,如《瑜伽師地論》所述:“諸心心法,專注一趣,故名三摩地”。
- 智慧生起:在極緻定境中,能直觀事物實相(如無常、無我),形成“觀”(毗缽舍那),最終導向解脫,此過程稱為“定慧等持”。
三、不同宗派的實踐差異
- 小乘佛教:視三摩地為證得阿羅漢果的必要條件,強調“四禅八定”的次第修習,以滅盡煩惱為目标(參考《清淨道論》)。
- 大乘佛教:除深定外,更重視定中起觀,如天台宗“一心三觀”、禅宗“定慧一體”,主張三摩地即般若智慧本身(見《摩诃止觀》)。
- 密乘佛教:常結合觀想、持咒、氣脈修習,以“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達成“大手印”或“大圓滿”三摩地(據《密宗道次第廣論》)。
四、現代語境中的延伸理解
當代心理學與醫學研究将三摩地類比為深度冥想狀态,其特征包括:
- 腦波變化:α波與θ波增強,前額葉活動降低,對應意識放松而覺知清晰的狀态(參考哈佛醫學院Herbert Benson的“放松反應”研究)。
- 身心效益:可降低焦慮、提升認知功能,印證了佛教“由定發慧”的科學性(見《正念神經科學》期刊綜述)。
三摩地不僅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技術,更是佛教修行者突破認知局限、證悟實相的核心路徑。如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所強調:“離深定而求慧解,如風中燈,其明難久。” 其價值在于通過訓練心性,實現從“散亂”到“覺照”的根本轉化。
參考來源: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1922)
-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梵本漢譯)
- 印順《成佛之道》(2000)
- Herbert Benson,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HarperCollins, 1975)
- 《正念神經科學》(Mindfulness Neuroscience), Vol.6 (2023)
網絡擴展解釋
三摩地(梵語:Samādhi)是佛教和印度教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為“專注一境而不散亂”,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詞源
三摩地音譯自梵語,又譯作“三昧”“三摩提”等,意為“等持”“正定”或“心一境性”。它指修行者通過專注特定對象(如呼吸、佛號等),使心念完全集中于一處,達到無雜念的安定狀态。
2.修行方法與目标
- 修行途徑:需結合持戒、禅定、智慧(三無漏學),通過冥想(如觀想五蘊、無常等)逐步深入。
- 境界層次:初階三摩地是“自我業力的燃燒”,為覺醒真實本性做準備;高階則超越現實制約,實現與宇宙的融合。
- 分類:包含奢摩他(止)、三摩缽提(觀)、毗缽舍那(禅)三種方式,分别對應定力培養、禅定深化及超越現實的“入幻”狀态。
3.在宗教體系中的地位
- 印度教:源自《奧義書》和《瑜伽經》,是八支瑜伽的最終階段(第八支)。
- 佛教:被納入佛法體系,與般若智慧并重,如《心經》所述“心經三昧”即通過修持達到的定境。
4.相關概念辨析
- 三摩缽底:指三摩地達到的身心安和境界,強調“等至”或“正受”。
- 三昧:與三摩地同義,但更常見于漢傳佛教經典。
5.現代應用與延伸
當代靈修文化中,三摩地被诠釋為“超越自我局限的自由”,強調通過停止心智活動覺察真實本質。此外,它也用于形容高度專注的狀态,如學習、藝術創作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圓覺經》《瑜伽師地論》或印度教《瑜伽經》。
别人正在浏覽...
鳌宮百尺無枝白民邊菩薩砭庸針俗表記補完長頭兒趁手觸目傷心刺溜大連海事大學噹啷啷大少爺作風東虞睹景傷情飯痂紛訟賦粟宮鬓故去穢媟傑智脊倫金光酒令俱瞻揆課了慧樂職臨分隴頭水掄魁馬六甲門庇峚山跑堂兒的乾和漆城擎跽曲拳擎拳七橋問題丘荒攘抑戎馬倥傯鋭情傷寒幓頭台笠擡貼貪名逐利惋怅王德文典文源閣踒躄線軸線绉小範老子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