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傷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自然病程約一個月。主要症狀為持續發熱,熱度在39℃-40℃之間,脈搏緩慢,脾髒腫大,腹部有玫瑰色疹。嚴重時,可因腸出血,腸穿孔而死亡。又稱腸傷寒。
(2).中醫學上泛指一切熱性病。又指風寒侵入人體而引起的疾病。症狀為頭痛,項強,畏寒,發熱,骨節痠痛,無汗脈緊等。
“傷寒”一詞在中西醫中有不同含義,需從兩個學科角度分别解釋:
廣義傷寒
指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涵蓋風寒、暑濕、溫病等多種外邪引起的疾病。如《難經》所述“傷寒有五”,包括中風、溫病、濕溫等類型。
狹義傷寒
特指外感風寒導緻的急性疾病,症狀包括頭痛、畏寒、發熱、無汗等。中醫經典《傷寒論》中的“傷寒”實為廣義概念,涉及多種外邪緻病,甚至包括瘟疫。
疾病定義
由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屬乙類傳染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典型症狀
嚴重并發症
腸出血、腸穿孔(緻死主因),以及腦膜炎、腎膿腫等全身性感染。
維度 | 中醫傷寒 | 西醫傷寒 |
---|---|---|
病原 |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 傷寒沙門氏菌 |
疾病範圍 | 多種外感熱病 | 特定腸道傳染病 |
傳播途徑 | 無明确傳染性 | 糞-口傳播 |
治療重點 | 辨證施治(如解表散寒) | 抗生素(如氟喹諾酮類) |
注:中醫古籍中“傷寒”與現代醫學“腸傷寒”易混淆,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傷寒(Shāng Hán)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其中“傷”是第一字,意為受到傷害;“寒”是第二字,表示寒冷。
拆分部首和筆畫:傷(人字旁,五筆編碼:RMBN,總筆畫:7);寒(宀字旁,五筆編碼:PMMN,總筆畫:12)。
來源:《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古代著名醫書《黃帝内經》中的一篇,記載了中醫對傷寒(古代一種疾病)的原理、診斷和治療方法。
繁體:傷寒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官定的古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體形式。
例句:
1. 患者已經連續高燒七天,醫生懷疑是傷寒而進行了檢查。
2. 這個季節非常寒冷,容易引發傷寒等呼吸道疾病。
組詞:寒冷、溫熱、傷風、傷害、寒意等。
近義詞:寒熱病、風寒、寒邪。
反義詞:暑熱、溫暖、療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