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的意思、三摩地的详细解释
三摩地的解释
三昧。《楞严经》卷六:“彼佛教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 宋 向子諲 《南歌子·韩公圭近有提举广东市舶之命因赋是词》:“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三摩地(梵语:Samādhi),音译自梵文,是佛教核心术语,指通过禅定修行达到的心念高度专注、凝然不动的境界,常译为“定”“等持”或“正定”。其内涵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词源与字面含义
“三摩地”由梵语“sam”(意为“合一”“完全”)与“ādhā”(意为“放置”“确立”)构成,字面指将心念完全集中于一处,达到身心统一的平衡状态。《佛学大辞典》指出,其本质是“心一境性”,即精神高度集中而不散乱。在汉语语境中,它常与“禅定”“三昧”互通,但严格而言,“三摩地”更强调深度专注所引发的智慧觉醒。
二、佛教修行的核心境界
在佛教体系中,三摩地是戒、定、慧“三学”中“定学”的最高层次:
- 专注对象:修行者将心念专注于特定对象(如呼吸、佛号、法义),逐渐脱离杂念干扰,进入“止”(奢摩他)的状态。
- 身心转化:持续深化专注力,可引发轻安、喜乐等身心体验,破除烦恼障蔽,如《瑜伽师地论》所述:“诸心心法,专注一趣,故名三摩地”。
- 智慧生起:在极致定境中,能直观事物实相(如无常、无我),形成“观”(毗钵舍那),最终导向解脱,此过程称为“定慧等持”。
三、不同宗派的实践差异
- 小乘佛教:视三摩地为证得阿罗汉果的必要条件,强调“四禅八定”的次第修习,以灭尽烦恼为目标(参考《清净道论》)。
- 大乘佛教:除深定外,更重视定中起观,如天台宗“一心三观”、禅宗“定慧一体”,主张三摩地即般若智慧本身(见《摩诃止观》)。
- 密乘佛教:常结合观想、持咒、气脉修习,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达成“大手印”或“大圆满”三摩地(据《密宗道次第广论》)。
四、现代语境中的延伸理解
当代心理学与医学研究将三摩地类比为深度冥想状态,其特征包括:
- 脑波变化:α波与θ波增强,前额叶活动降低,对应意识放松而觉知清晰的状态(参考哈佛医学院Her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研究)。
- 身心效益:可降低焦虑、提升认知功能,印证了佛教“由定发慧”的科学性(见《正念神经科学》期刊综述)。
三摩地不仅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技术,更是佛教修行者突破认知局限、证悟实相的核心路径。如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所强调:“离深定而求慧解,如风中灯,其明难久。” 其价值在于通过训练心性,实现从“散乱”到“觉照”的根本转化。
参考来源: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1922)
-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梵本汉译)
- 印顺《成佛之道》(2000)
- Herbert Benson,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HarperCollins, 1975)
- 《正念神经科学》(Mindfulness Neuroscience), Vol.6 (2023)
网络扩展解释
三摩地(梵语:Samādhi)是佛教和印度教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为“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词源
三摩地音译自梵语,又译作“三昧”“三摩提”等,意为“等持”“正定”或“心一境性”。它指修行者通过专注特定对象(如呼吸、佛号等),使心念完全集中于一处,达到无杂念的安定状态。
2.修行方法与目标
- 修行途径:需结合持戒、禅定、智慧(三无漏学),通过冥想(如观想五蕴、无常等)逐步深入。
- 境界层次:初阶三摩地是“自我业力的燃烧”,为觉醒真实本性做准备;高阶则超越现实制约,实现与宇宙的融合。
- 分类:包含奢摩他(止)、三摩钵提(观)、毗钵舍那(禅)三种方式,分别对应定力培养、禅定深化及超越现实的“入幻”状态。
3.在宗教体系中的地位
- 印度教:源自《奥义书》和《瑜伽经》,是八支瑜伽的最终阶段(第八支)。
- 佛教:被纳入佛法体系,与般若智慧并重,如《心经》所述“心经三昧”即通过修持达到的定境。
4.相关概念辨析
- 三摩钵底:指三摩地达到的身心安和境界,强调“等至”或“正受”。
- 三昧:与三摩地同义,但更常见于汉传佛教经典。
5.现代应用与延伸
当代灵修文化中,三摩地被诠释为“超越自我局限的自由”,强调通过停止心智活动觉察真实本质。此外,它也用于形容高度专注的状态,如学习、艺术创作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佛教经典《圆觉经》《瑜伽师地论》或印度教《瑜伽经》。
别人正在浏览...
白素胞波虣阚本项毕恭毕敬宾友笔筒彩电尘烦重印仇方揣骨听声醇淡宕挨蟷蠰吊辞钉齿耙坟腴福堂盖冒狗犀锅块回从浑奥脚钩颈领今来古往六曹例言乱哄哄蔓词慢调寐觉铭记不忘摸盲盲募征格恼躁齧坏品度贫癃普天下迁官啨呤秋陆膳羞生日沈谢寿礼水讼四田太甚逃绝头肚吐谈危辞违阔雾幙五牛闲荡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