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皮繩斷絕,竹簡散亂毀損。古時以竹簡寫書,用皮繩串連,年久則繩斷簡散。
散絶為漢語複合詞,由“散”與“絶(絕)”二字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文獻用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分釋字義 “散”本義指分離、消散,《說文解字》釋為“雜肉也”,後引申為分散、散失;《禮記·樂記》有“風散雨潤”之例,含擴散之意。“絶”即“絕”,《說文》注“斷絲也”,《廣雅》釋為“斷也”,表示斷絕、消失,如《史記·刺客列傳》中“絶其命”。
2. 整體釋義 二字合用時,“散絶”指事物因分散而徹底消失,常見于描述典籍、制度或文化的消亡。如《漢書·藝文志》記載秦代焚書後“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即暗含散絶之意,指文獻因戰亂散佚斷絕的狀态。
3. 引經據典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及“典籍散絶,學者無由考鏡源流”,此處強調文獻失傳導緻學術研究中斷的現象。此用法符合《漢語大詞典》對“散絶”定義為“分散斷絕”的權威解釋。
4. 文獻用例 《隋書·經籍志》載漢代收書時“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而散絶者不可勝記”,此處特指戰亂導緻典籍大規模損毀斷絕,體現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實際應用場景。
“散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指古代以皮繩串連的竹簡因年久斷裂、散亂毀損的狀态。古時書籍用竹簡書寫,皮繩(“韋編”)串聯,時間久遠後繩斷簡散,導緻文字難以複原。這一含義在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宋代文集中的相關考據。
敖包巴箋半截腰倍兒被假邊豪辨覈彩幄操守吵子沖然刀鐮抖威風蠹傷恩狎福算複文岡阜高不可攀合于紅籤黃桑角裡先生街門積李井牀寖露曠典餽給煉汞林野劉郎隆慶緑發賣質悶悶密密麻麻摸象牧人嶷嶷強不知以為知氣充志驕秋成榷茶人彜容日肉案上稍沙蓬省元失勒樹端說大話使小錢貪滑貼典銅壺滴漏危急存亡之秋僞孔香蓼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