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皮绳断绝,竹简散乱毁损。古时以竹简写书,用皮绳串连,年久则绳断简散。
散絶为汉语复合词,由“散”与“絶(绝)”二字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文献用例,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分释字义 “散”本义指分离、消散,《说文解字》释为“杂肉也”,后引申为分散、散失;《礼记·乐记》有“风散雨润”之例,含扩散之意。“絶”即“绝”,《说文》注“断丝也”,《广雅》释为“断也”,表示断绝、消失,如《史记·刺客列传》中“絶其命”。
2. 整体释义 二字合用时,“散絶”指事物因分散而彻底消失,常见于描述典籍、制度或文化的消亡。如《汉书·艺文志》记载秦代焚书后“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即暗含散絶之意,指文献因战乱散佚断绝的状态。
3. 引经据典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及“典籍散絶,学者无由考镜源流”,此处强调文献失传导致学术研究中断的现象。此用法符合《汉语大词典》对“散絶”定义为“分散断绝”的权威解释。
4. 文献用例 《隋书·经籍志》载汉代收书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而散絶者不可胜记”,此处特指战乱导致典籍大规模损毁断绝,体现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散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指古代以皮绳串连的竹简因年久断裂、散乱毁损的状态。古时书籍用竹简书写,皮绳(“韦编”)串联,时间久远后绳断简散,导致文字难以复原。这一含义在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艺文志》或宋代文集中的相关考据。
博望槎不顾前后残荒参一产妇承卫痴骨冲輣春蛙秋蝉大盼盼大音顶撞锻修蕃熟风览逢凶风质公甲构木孤悬浮寄鹤版衡短论长环山讙舞撶楸护守燋尾继绝世及期蕨攗俊僚拒塞老格老疾老莱妻牢廪乐法楞迦冷冽龙瑞纶言目断齐疾钦附轻煤栖翼弃智遗身日工宂兵软美扫尾手术天智雾扃无事生事五贼现代汉语晓韵西方圣人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