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質;典押。《舊唐書·憲宗紀下》:“應賜王公、公主、百官等莊宅、碾磑、店鋪、車坊、園林等,一任貼典貨賣,其所緣稅役,便令府縣收管。”
“貼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含義如下:
貼典(tiē diǎn)指典質、典押,即用財物作為抵押換取現金的行為。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如《舊唐書·憲宗紀下》記載:“一任貼典貨賣,其所緣稅役,便令府縣收管”()。
“貼”的含義:
“典”的含義:
該詞多用于古代社會經濟活動中,例如唐代官方允許王公貴族将賜予的莊園、店鋪等財産進行典押交易,并明确相關稅役管理()。
現代漢語中“貼典”已罕用,但“典當”“抵押”等詞仍保留類似含義。需注意該詞屬于文言詞彙,日常交流或現代文本中建議使用更通用的表達。
貼典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用來形容文史知識廣博、博學多才的人。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内的學識淵博,充滿了有關文化傳統、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大量知識。
貼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貝和典,其中貝作為典的部首。
貼典的筆畫分别為12畫。
“貼典”一詞源自明代沈德潛所著的《醒世恒言》。在這本書中,貼典一詞出現在第二則故事中,用來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的特征。
在繁體字中,“貼典”可以寫作“貼典”。
在古時候,漢字“貼典”的寫法并未改變,仍然是由貝和典兩個部首組成,沒有顯著的變化。
他并不隻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内有着豐富的知識,他是一個真正的貼典之人。
組詞:博學多識、學富五車
近義詞:賢達、博聞強記
反義詞:無知、淺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