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書·立政》:“ 文王 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孔穎達 疏:“惟慎擇在朝有司在外牧養民之夫。”
(2).《周禮》官名。掌畜牧。《周禮·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文選·枚乘<七發>》:“掩蘋肆若,為牧人席。” 張銑 注:“《周禮》有牧人職。言蔽陳青蘋杜若之草,為牧人席。”
(3).放牧牲畜的人。《詩·小雅·無羊》:“牧人乃夢,衆維魚矣,旐維旟矣。”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邑居不聞夜吠之犬,牧人不覩晨飲之羊。” 唐 王績 《野望》詩:“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何其芳 《畫夢錄·雨前》:“清淺的水,兩岸青青的草,一根長長的竹竿在牧人的手裡。”
(4).謂治民。《文選·潘嶽<馬汧督诔>》:“牧人逶迤,自公退食。聞穢鷹揚,曾不戢翼。” 李善 注:“《國語》 裡革 曰:且夫君也者,将牧人而正其邪。” 唐 元稹 《贈裴行立左散騎常侍敕》:“ 秦 郡守分土疆以牧人, 漢 刺史乘軺車而按部。”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六:“先是 李遠 以曾有詩雲:‘人事三盃酒,流年一局棋。’ 唐宣宗 以其非牧人之才,不與郡守。”
牧人
在漢語詞典釋義中,“牧人”指從事放牧牲畜職業的人,其核心含義包含畜牧業勞動與牲畜管理。以下從語義演變、文化内涵及權威典籍角度分層解析:
職業定義
“牧人”即放牧者,專指以飼養、看管牲畜為業者。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牧人:放牧牲畜的人。” 該詞強調對牛、羊等動物的日常管理與野外放養職責。
文言用法
古代文獻中“牧人”常指代掌管畜牧的官職。如《周禮·地官》載:“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 此處“牧人”為官職名,負責馬、牛、羊等牲畜的繁殖與管理。
字形演變
“牧”字甲骨文從“牛”從“攴”(持棍形),象手持棍驅牛之态,本義為放養牲畜(《說文解字》:“牧,養牛人也。”。後引申為治理、教化,如“牧民”指管理百姓。
文化象征
《詩經·小雅·無羊》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此篇生動描繪牧人驅牛羊、戴蓑笠的勞作場景。
《禮記·月令》
“季春之月……命牧人養犧牲。” 說明牧人承擔祭祀用牲畜的飼養職責,體現其社會功能。
《史記·貨殖列傳》
司馬遷記載“澤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間接反映畜牧業(含牧人)的經濟價值。
明清文獻如《天工開物》提及“牧人”管理馬政,近代則泛指草原牧民。現代漢語中,“牧人”與“牧民”常通用,但“牧民”更側重民族群體身份,“牧人”更強調職業屬性。
同義詞參考:牧民、畜者、牧子(古稱)。
文獻依據:
“牧人”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地方民事管理者
最早見于《尚書》,指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員,如《書·立政》記載周文王設立"常事司牧人"以選拔賢德之士治理民衆。
《周禮》中的專職官員
西周時期設置的官職,隸屬《周禮·地官》,主要負責畜牧事務,掌管"六牲"(馬、牛、羊、豕、犬、雞)的繁育管理。
補充說明: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含義側重點各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現代漢語主要指草原或牧場中的牲畜放養者,而古代官職含義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
埃穢百稱白見白殼寶樹博沽長年三老腸癰持兩端叢祠寸晷風檐打草谷逮坐刀光劍影調販釣戰地丑力敵頂針丢魂失魄怼怒方貢豐夥粉身碎骨鋼洋工笃咕叽果如其言何時鴻議回天昏第壺子缰系靜密酒标棘垣君卿唇舌橘中樂臉紅耳赤連六鳌厘革理境淩暴倫徒闾閻撲地納失失撇卻辟口沙痕生齒日繁聲口死沓沓塘沽協定讨繹騰厲突發罔貪違天悖人無所住鮮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