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書·立政》:“ 文王 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孔穎達 疏:“惟慎擇在朝有司在外牧養民之夫。”
(2).《周禮》官名。掌畜牧。《周禮·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文選·枚乘<七發>》:“掩蘋肆若,為牧人席。” 張銑 注:“《周禮》有牧人職。言蔽陳青蘋杜若之草,為牧人席。”
(3).放牧牲畜的人。《詩·小雅·無羊》:“牧人乃夢,衆維魚矣,旐維旟矣。”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邑居不聞夜吠之犬,牧人不覩晨飲之羊。” 唐 王績 《野望》詩:“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何其芳 《畫夢錄·雨前》:“清淺的水,兩岸青青的草,一根長長的竹竿在牧人的手裡。”
(4).謂治民。《文選·潘嶽<馬汧督诔>》:“牧人逶迤,自公退食。聞穢鷹揚,曾不戢翼。” 李善 注:“《國語》 裡革 曰:且夫君也者,将牧人而正其邪。” 唐 元稹 《贈裴行立左散騎常侍敕》:“ 秦 郡守分土疆以牧人, 漢 刺史乘軺車而按部。”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六:“先是 李遠 以曾有詩雲:‘人事三盃酒,流年一局棋。’ 唐宣宗 以其非牧人之才,不與郡守。”
“牧人”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地方民事管理者
最早見于《尚書》,指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員,如《書·立政》記載周文王設立"常事司牧人"以選拔賢德之士治理民衆。
《周禮》中的專職官員
西周時期設置的官職,隸屬《周禮·地官》,主要負責畜牧事務,掌管"六牲"(馬、牛、羊、豕、犬、雞)的繁育管理。
補充說明: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含義側重點各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現代漢語主要指草原或牧場中的牲畜放養者,而古代官職含義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
牧人(mù ré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以放牧為職業的人。他們負責照顧和管理牲畜,确保它們的安全和健康。
牧人的部首是牛字旁(牜)和人字旁(亻),總共有11個筆畫。
牧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時期。在古代,人們以牧養牲畜為生,牧人就是負責放牧和照顧牲畜的人。隨着時代的演變,牧人的概念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職業。
牧人的繁體字為牧人。
在古時候,牧人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牛字旁和人字旁組成。
1. 他的父親是一位牧人,每天早早起床帶領牲畜到山上放牧。
2. 這個牧人非常善于與動物交流,他們似乎能夠聽懂他的話。
1. 牧場(mù chǎng)
2. 牧草(mù cǎo)
3. 牧歌(mù gē)
4. 牧區(mù qū)
5. 牧羊犬(mù yáng quǎn)
1. 牧童(mù tóng)
2. 牧民(mù mín)
3. 牧工(mù gōng)
畜牧場主(xù mù chǎng zh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