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纮綖的意思、纮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纮綖的解釋

(1).古代冠冕上裝飾的繩帶。《左傳·桓公二年》:“衡、紞、紘、綖,昭其度也。” 孔穎達 疏:“此四物者,皆冠之飾也。” 漢 張衡 《東京賦》:“珩紞紘綖,玉笄綦會。” 宋 歐陽修 《章望之字序》:“故紘綖冕弁以為首容,佩玉玦環以為行容。”

(2).《國語·魯語下》載 公父文伯 勸其母勿績,其母教訓 文伯 應勤職不怠,并謂“王後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後因以“紘綖”為貴顯人家婦女具有勤儉美德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周大都督陽林伯長孫瑕夫人羅氏墓志銘》:“蘋藻維敬,紘綖是勤。” 明 張居正 《祭封一品嚴太夫人文》:“肅肅母訓,煌煌令儀,紘綖蘋藻,筐篚枲絲。” 王闿運 《常公神道碑》:“夫人同縣 劉氏 ,孝敬夙聞,貧修鹿車之敬,貴習紘綖之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纮綖”是古代冠冕相關的兩個部件名稱,分别解釋如下:

一、單字解析

  1. 纮(hóng)

    • 本義:原指冠冕的系帶,用于固定冠冕于頭部。在《禮記》等文獻中常引申為“中間寬闊”或“宏大”之意。
    • 引申義:
      • 形容空間廣闊,如“八纮”指代八方極遠之地。
      • 通“宏”,表宏大,如《淮南子》中“至纮以大”形容天地廣闊。
  2. 綖(yán)

    • 本義:古代冕冠(帝王禮帽)前後垂挂的玉飾或布飾,如《左傳·桓二年》提到“衡紞紘綖”,注解說“綖”為“冠上覆”的裝飾物。
    • 通假義:
      • 通“延”,表延緩、松懈,如《左傳》中“百官慎職而莫敢愉(偷)綖”。
      • 在《禮記》中寫作“延”,指冕冠頂部的闆狀覆蓋物。

二、組合含義

“纮綖”常并列出現于禮制文獻中,代指帝王冕冠的組成部分:


三、文化意義

二者均為古代禮制的重要符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纮綖》的意思

《纮綖》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是編織或織布。它常常用來形容紡織技藝或織布工藝。

拆分部首和筆畫

《纮綖》的部首是“纟”(纟字旁),它屬于紡系字。它的拆分結構是:“纟” + “龹” + “幺”。

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其中,“纟”部分占了4畫,“龹”部分占了5畫,“幺”部分占了3畫。

來源與繁體字

《纮綖》是一個古代漢字,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繁體字的寫法為「綖」,它的結構與《纮綖》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纮綖》在隸書時期的寫法為「纟專」。

例句

以下是幾個使用《纮綖》的例句:

1. 她掌握了精湛的《纮綖》技藝,織出的布料非常美麗。

2. 這家工廠生産的織布機械,每小時可以織一百米《纮綖》。

3. 他在家承繼家族的《纮綖》手藝,是一位著名的織布工。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紡紗、紡織、編織、織布。

近義詞:紡績、織工。

反義詞:采集、拆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