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闱的意思、铨闱的詳細解釋
铨闱的解釋
政府設置的選拔官吏的考試場所。 唐 劉長卿 《洛陽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選伏辭》詩:“天府留香名,銓闈就明試。”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所謂太醫局生者,始以賂隸名籍,每年則隨銓闈公試。”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蔭補未仕官人赴铨》:“每歲三月上旬,應文武官蔭授子弟、宗子蔭補者,并赴銓闈就試出官。”
詞語分解
- 铨的解釋 铨 (銓) á 衡量輕重:铨衡。 古代稱量才授官,選拔官吏:铨叙(舊時一種叙官制度,按資曆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铨選。铨錄(選擇錄用)。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闱的解釋 闱 (闈) é 古代宮室兩側的小門。 後妃居處:宮闱。 父母居室:庭闱。 科舉時代稱試院:春闱。秋闱。闱墨(清代每屆鄉試會試的試卷,由禮部選定錄取的文章,編刻成書)。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铨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án wéi,主要用于描述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和場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指古代政府設置的選拔官吏的考試場所或程式。該詞常與科舉制度相關,既指具體的考試地點(如考場),也泛指官員選拔的整套制度。
-
詞源解析
- 铨:原指衡量輕重,引申為選拔、考核官員,如“铨選”“铨叙”均與官吏任免相關。
- 闱:本指宮門或考場,在此特指與選拔相關的場所或程式。
二者結合後,強調“通過考核選拔官員的官方場所或流程”。
-
曆史用例
- 唐代劉長卿詩句“天府留香名,铨闱就明試”,描述士人參與铨選考試的情景。
- 宋代《夢粱錄》記載蔭補官員需“赴铨闱就試出官”,說明铨闱是科舉之外的另一選拔途徑。
-
相關詞語
與“铨選”“铨試”“铨衡”等詞同源,均圍繞官吏選拔制度展開。
該詞承載了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核心機制,既體現選拔的嚴謹性,也反映了制度化的考核流程。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可參考《夢粱錄》等宋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铨闱》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含義是指官員選拔任用的程式與機制。下面将依次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铨:金屬部首,由“钅”構成,總筆畫數為11畫。
- 闱:門字旁部首,由“門”構成,總筆畫數為8畫。
2. 來源:
《铨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古代中國,通過舉行特定的考試選拔官員是一種常見的選拔方式。而參加這些考試的考生,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和選拔程式。選官的程式成為“铨闱”。
3. 繁體:
《铨闱》的繁體寫法為「銓闈」。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為表示《铨闱》這個詞,可以使用類似于「硂閡」的字形形式。
5. 例句:
- 由于落榜,他無緣走上官場的铨闱之路。
- 在明清時代,铨闱制度是官員選拔的重要環節。
6. 相關詞語:
- 铨選:指通過選拔程式進行選取。
- 闱閣:指官場、官員之所。
總而言之,《铨闱》是指官員選拔任用的程式與機制。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铨」(11畫)和「闱」(8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繁體寫法為「銓闈」,古時候漢字寫法類似于「硂閡」。例句包括:“由于落榜,他無緣走上官場的铨闱之路。”、“在明清時代,铨闱制度是官員選拔的重要環節。”相關詞語有铨選和闱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