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遇有災患病故或天象變異時,帝王及大臣皆脫下盛裝換上素服,謂之“降物”。《左傳·昭公十七年》:“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於是乎百官降物。” 杜預 注:“降物,素服。” 孔穎達 疏:“降物謂減其物采也。《昏義》曰:‘日食則天子素服。’知百官降物,亦素服也。”《晉書·禮志上》:“災祥之發,所以譴告人君,王者之所重誡,故素服廢樂,退避正寝,百官降物,用币伐鼓,躬親而救之。”
“降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指古代帝王及大臣在遭遇災禍、疾病或天象異變時,脫下華服換上素服的行為,以示敬畏或哀悼。
現代用法:作為成語時,“降物”讀作jiàng wù,表示“得到了超出自身能力範圍或不應得的事物”。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據,可參考《左傳》及古代禮制相關文獻。
《降物》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其中一個字的部首和筆畫。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語的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的寫法以及提供一些例句,同時還會列舉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降物》的意思是指從高處往下掉落的物體,也可以用來形容突然出現的事物或者意外的事件。它可以用來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态或者形容某種情況的發生。
《降物》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一個字的部首是 "阜",表示土堆,另一個字的部首是"冫",表示冰。筆畫方面,"降"字由廠部和鄉部組成,共11畫;"物"字由牛部和十部組成,共8畫。
"降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有對于"降"的解釋,意為"徐徐而下也",即緩慢地從高處向下降落。繁體字形則将"降"字的"阝"改為"土",寫作"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與現代簡化字形式略有不同。古時候,"降"字的寫法較為複雜,上方有一個"⺡"部,下方有一個"⺆"部,中間是一個"⺁"字旁,整體結構比較繁瑣。
1. 昨晚突然降下了一場大雨。
2. 她從天而降,給了我們一份驚喜。
3. 遇到困難時,他毫不猶豫地向下一躍,勇往直前。
組詞:降臨、降雨、降溫、降落、降價、降低、降噪
下落、下降、墜落、落下
上升、升起、飛升、上升空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