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遇有災患病故或天象變異時,帝王及大臣皆脫下盛裝換上素服,謂之“降物”。《左傳·昭公十七年》:“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於是乎百官降物。” 杜預 注:“降物,素服。” 孔穎達 疏:“降物謂減其物采也。《昏義》曰:‘日食則天子素服。’知百官降物,亦素服也。”《晉書·禮志上》:“災祥之發,所以譴告人君,王者之所重誡,故素服廢樂,退避正寝,百官降物,用币伐鼓,躬親而救之。”
"降物"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在重大祭祀場合,通過特定儀式使神靈降臨接受供奉的行為。該詞由兩個語素構成:"降"表示自上而下的移動,"物"在此特指祭祀時供奉的神靈或祭品。
根據《周禮·春官·大祝》記載:"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六曰降物祭",鄭玄注疏中明确"降物謂降神之禮",說明這是周代祭祀體系中溝通人神的重要儀式環節。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收錄該詞條時,釋義為"古代指祭祀時降神之禮",印證了這一說法的權威性。
在具體使用場景中,"降物"常與"奉牲""奠玉"等祭祀行為并列出現。如《禮記·郊特牲》記載:"降物以禮,接神以誠",強調通過規範儀節實現與神靈的溝通。這種用法在《左傳》《儀禮》等先秦典籍中亦有類似記載,反映出該詞在古代禮制文獻中的特定語義場。
需要說明的是,隨着語言發展演變,"降物"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僅存于古典文獻研究和特定學術領域。北京大學王力教授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該詞屬于"祭祀類專有名詞",提醒讀者注意其特殊的語用範圍。
“降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指古代帝王及大臣在遭遇災禍、疾病或天象異變時,脫下華服換上素服的行為,以示敬畏或哀悼。
現代用法:作為成語時,“降物”讀作jiàng wù,表示“得到了超出自身能力範圍或不應得的事物”。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據,可參考《左傳》及古代禮制相關文獻。
百隸暴悖襃拂豹蔚八神卑污抃牛弊幸蟾戶攙捔赤甲殂化燈會遞增二心兩意煩惵放恕鳳辇伏辰高概更日圪針桧樾轱輪後救枷號極睇赆琛進身之階迥隔譏讪卷覆口惠而實不至口角春風兩傍靈位爐鞴密告愍愍強兵富國卻下镕合蹂蹸桑間之音商标沈心工奢绮蓍策蝕既束葦塔墩談功桃核題材啼叫逖慕亭決霧節限額歇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