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河流水勢的閘門。 宋 蘇轍 《論黃河東流劄子》:“於 河 之西岸,開 鬫村 等三河門,亦以洩漲水。”《宋史·河渠志三》:“相度大小河門,乘此水勢衰弱,并先修閉,各立蛾眉埽鎮壓。”
河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地理學釋義 指河流與另一水域交彙處形成的天然水道入口,常見于支流彙入幹流或入海口區域。例如長江與漢江交彙處古稱"漢江河門"《中國地理通名辭典》(國家地理出版社,2018)。水利部《水工建築物術語标準》(GB/T 50095-2014)将其定義為"河道中控制水流的節制閘門系統"。
二、曆史建築釋義 古代水利工程中特指建于運河或護城河的水閘設施。明代《河防一覽》記載:"河門設閘,以時啟閉,通漕運而防水患",此類設施現存實例可見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遺産點。
三、軍事防禦概念 在冷兵器時代,指依托河道建立的防禦門戶。《武備志·守城篇》描述:"城外浚河,門設吊橋,河門雙重,可阻敵兵",該用法在南京明城牆護城河體系中仍有遺存。
四、文化隱喻 民間文學中常借指命運轉折點,如晉北民歌《走西口》唱詞:"過了河門關,兩眼淚不幹",此處喻指人生重大抉擇地。該意象在黃河流域民俗研究中被多次引證(《中華民俗大觀》,中華書局,2020)。
“河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河門指控制河流水勢的閘門,主要用于古代水利工程中調節水流、防止洪澇災害。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一緻,例如:
河門是古代水利工程術語,強調對河流的主動調控。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中。如需更多古籍案例,可參考《宋史》或蘇轍相關著作。
白發魚彪形大漢表埻博客車封乘堅伺隙初淺道裡調豫東遊西蕩鄂衾而公梵蒂岡風雨燈粉齑伏臘府治膏火刮刮燥燥過賓國喜函腳花瓶火鈎嘉平捷給棘蔓驚春谲戾钜構開疆展土颏寬老樣子蠟紙蓮井吏幹留意曆心俚醫賣油翁芒消木石心腸南金東箭餪生狉榛強烈契丹文戎統删治水坑絲斤司輿蘇二天花王所僞态甕中捉鼈卧治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