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周处 少年时危害乡里,时人把他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晋书·周处传》:“ 处 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邪?’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处 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
“三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晋代周处年轻时与南山虎、长桥蛟并称的三种祸害:
指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三种现象:
两种含义的“三害”均强调危害性,但古代典故更侧重个人改过自新的教化意义,而现代用法则聚焦于社会问题的批判。如需了解完整故事或例句,可参考《晋书》《世说新语》等文献。
《三害》指的是瘟疫、饥荒和战争,这三大灾害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祸害或三大灾难。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三害》由“三”和“害”两个字组成。
“三”的部首是“一”,它的笔画数为1。
“害”的部首是“宀”,它的笔画数为9。
《三害》一词最早出现在文言文中,用来描述社会上最为严重的三大灾害。后来这个词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造成巨大痛苦和破坏的事物。
在繁体字中,「三害」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但《三害》这个词的基本意义并未改变。
1. 这次瘟疫、饥荒和战争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三害。
2. 三害常常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
三害来源于“三”和“害”两个字,这两个字可以与其他字组合形成不同的词汇。例如:
三灾八害、三军五宿、大害无穷。
近义词:三祸、三灾。
反义词:三福、三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