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謂金箓乃三清所降,故稱。箓,金箓,天帝诏書。 唐 戎昱 《送吉州閻使君入道》詩之一:“受傳三籙備,起坐五雲隨。” 前蜀 杜光庭 《中元衆修金箓齋詞》:“九宮符命,即為遷神;三籙洪恩,俱令濟苦。”參見“ 三清 ”。
“三箓”是道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指道教中由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所降的“金箓”,即天帝的诏書或神聖符命。道教認為此類符箓具有溝通神靈、祈福禳災的作用。
字源與字面意義
“箓”本義為存放典籍的小匣子,後引申為記錄神權的文書。“三箓”字面可理解為三個寶箧,象征珍貴典籍或神聖文獻。
引申與比喻
在文學中常比喻珍貴的藏書或經典文獻,如查字典提到“三箓”可形容學識淵博或機構藏書豐富。
文獻例證
唐代戎昱《送吉州閻使君入道》詩雲:“受傳三籙備,起坐五雲隨”,體現其在道教儀式中的實際應用;前蜀杜光庭的《中元衆修金箓齋詞》也提及“三籙洪恩”,強調其濟世功能。
相關概念
需與“三清”結合理解,因金箓被認為是三清所降,故“三箓”也隱含道教最高神祇的權威性。
該詞兼具宗教儀式與文學象征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三箓》是指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典籍,據說記載了與天地人三大方面有關的知識和智慧。這個詞彙也常用于指代大量珍貴的寶貴知識和秘密。
《三箓》的部首是 “竹”(⺮),它位于漢字的左邊。根據《康熙字典》,它由6個筆畫組成。
《三箓》最早出現于清代,被認為是由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所撰寫。這部典籍的真實性和存在性一直備受争議,因為它的原文已經失傳,現存的版本多為明代和清代人的複制。
《三箓》的繁體字書寫為「三箓」,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三箓》的古代寫法為「三幾」,它的意思是三道文書或三個篆刻木牍。
1. 他研究了很多《三箓》,漸漸成為了一位權威。
2. 他從古籍中找到了一本《三箓》,其中包含了很多關于醫學的珍貴知識。
1. 三箓學:指研究《三箓》的學問和知識。
2. 箓子:古代用來記載事物的竹簡或木牍。
3. 海内三箓:指通曉天下事物的廣博知識。
1. 近義詞:道家經典、道教文化
2.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