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虻的别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昆蟲上·虻》:“《山堂肆考》:‘蝱有數種,木蝱最大而緑色,今呼為王蝱,又呼為舍命王、蜚蝱,狀如蜜蜂。又一種小蝱,名鹿蝱,大如蠅。或雲:木蝱無子,一名魂常。’”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木虻》。
“魂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辨析:
昆蟲别名(主流解釋)
指木虻的别稱,屬于虻科昆蟲。
成語用法(存在争議)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精神特質堅定”,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誤用或混淆其他成語(如“忠貞不渝”)所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本草綱目》或《事物異名錄》等古籍。
《魂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常用于表示一個人的精神或靈魂的狀态經常保持在某種狀态下。這個詞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情緒、思想或行為習慣等方面。
《魂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鬼”,右邊的部首是“心”。因此,《魂常》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鬼和心。
《魂常》這個詞的總共有16個筆畫,其中“鬼”字部分有7個筆畫,而“心”字部分有9個筆畫。
《魂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魂”字最早的寫法是象征着一個魂靈離開軀體的形狀,表示靈魂的意思。而“常”字在古代寫作“嘗”,是指經常、一直都在的意思。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魂常”。
在繁體字中,對于《魂常》這個詞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保持着“魂常”的傳統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些區别于現代的寫法。例如,《魂常》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但整體的意思和構成都是一緻的。
1. 他對音樂情有獨鐘,可以說他對音樂的熱愛魂常。
2. 她對學習非常上心,學業魂常,從不松懈。
3. 這個小鎮的居民對傳統文化保持着魂常的熱愛。
魂魄、魂靈、魂歸故裡、魂遊天外、魂不守舍
魂魄、靈魂、精神、思維、心靈
喪失、冷漠、懶散、無情、心不在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