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民的意思、害民的詳細解釋
害民的解釋
傷害人民。《易·節》:“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漢 焦贛 《易林·坤之大壯》:“歲飢無年,虐政害民。” 唐 韓愈 《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君曰:‘刺史可為法,不可貪官害民。’”
詞語分解
- 害的解釋 害 à 有損的,與“益”相對:害蟲。害鳥。 引起災難的人或事物,壞處:害處。禍害。災害。為民除害。 使受損傷:害人。損害。傷害。危害。 發生疾病:害眼。 心理上發生不安定情緒:害羞。害怕。 殺死:殺害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害民”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傷害人民”,通常用于描述統治者或官員的暴政、腐敗等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和相關背景: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不當政策、暴虐手段或濫用權力對百姓造成傷害。這一概念在曆史文獻中常與“虐政”“欺君”等詞關聯,強調對民衆利益的侵害。
2.曆史用例與文獻來源
- 《三國演義》:第五回提到“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刻畫了權臣禍國殃民的形象。
- 《易經·節卦》:“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說明古代已強調制度約束以避免侵害民衆。
- 唐代韓愈:在《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中記載“不可貪官害民”,反映唐代對清廉政治的倡導。
- 漢代焦贛:于《易林》中以“虐政害民”描述饑荒與暴政的雙重災難。
3.使用場景與延伸
-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抨擊官員腐敗(如“貪官害民”)、暴政統治(如“虐政害民”)等。
- 近義詞包括“虐民”“殃民”,反義詞如“利民”“惠民”。
4.綜合背景
“害民”一詞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強調統治者對民衆的責任,其反面則是“仁政”。這一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尤為重要,體現了“民本”思想的根基。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三國演義》《易經》等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害民
《害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宀”和“非”兩個部首組成,共計8個筆畫。
來源
《害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夏本紀》中,形容有害于民衆的行為或事物。
繁體
《害民》的繁體字為「害民」,拆分部首和筆畫完全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害民的寫法并無區别。
例句
1. 這個政策實施以後,不僅沒有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害民害己的結果。
2. 某些不法商家為了追求暴利,采取虛假宣傳手法,實在是太害民了。
組詞
1. 害民害己
2. 害民之心
3. 害民者
近義詞
傷民、損害民衆、危害人民
反義詞
利民、惠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