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纏袋的意思、纏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纏袋的解釋

束腰的寬帶。上有口。《水浒傳》第六二回:“﹝ 石秀 ﹞腰繫緋紅纏袋,腳穿踢土皮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纏袋是古代中國一種系于腰間的細長布袋,主要用于收納錢币、零碎物品或隨身工具,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文獻依據:

一、基本釋義

纏袋指可纏繞束于腰腹的袋狀容器,通常以布、皮革等材質制成,呈長條狀,兩端可打結固定。其核心功能為隨身儲物,常見于宋元至明清時期百姓及行旅者的日常裝束中。例如:

《漢語大詞典》釋為“束腰的袋子,可貯放錢物”,強調其便攜性與收納用途。(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形制與使用場景

  1. 形制特征

    纏袋長度多在一至兩米之間,寬度約十至二十厘米,可纏繞腰部數圈後系緊。袋身常分隔為多層夾袋,便于分類存放銅錢、文書、火鐮等小物。明代《三才圖會》載:

    “纏袋以绫絹為之,寬寸餘,長數尺,束于腰間,可貯帕币。”(來源:《三才圖會·器用十二卷》)

  2. 社會功能

    • 平民階層:替代荷包或褡裢,用于攜帶零錢、幹糧。
    • 商旅行人:系于外衣下隱蔽財物,防盜防失。
    • 禮儀裝飾:士紳階層的纏袋以絲綢精繡,綴玉鑲金,成為身份象征。

三、曆史文獻佐證

  1. 宋代記載

    《東京夢華錄》描述汴京市集商販“腰系青花纏袋,内貯錢鈔”,印證其經濟實用性。(來源:《東京夢華錄·卷二》)

  2. 元代演變

    遊牧民族将纏袋與“腰線”結合,發展為可懸挂刀匕、火石的多功能腰帶,見元雜劇《窦娥冤》:

    “(張驢兒)解下纏袋,取出毒藥。”(來源:《感天動地窦娥冤》第三折)

  3. 明清沿用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九回提及“茄袋纏袋”并稱,說明二者形制相近,纏袋更側重束腰特性。(來源:《金瓶梅詞話》)


四、文化關聯與演變

纏袋的衰落與清代服飾變革相關:滿族袍服流行後,寬大腰帶逐漸取代纏袋,其功能由“褡膊”“腰囊”等替代。現代方言中“纏袋”一詞仍存于晉冀部分地區,泛指布質腰帶。

結論:纏袋作為中國古代服飾史的微觀載體,兼具儲物、束衣、彰禮三重屬性,是研究古代物質文化及生活習俗的重要實物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

“纏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án dài,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 纏:指纏繞、糾纏,也可引申為“束緊”。
    • 袋:口袋或可裝物品的容器。
      因此,“纏袋”字面可理解為“束緊的袋子”或“有纏繞功能的袋子”。
  2. 具體指代:
    在古籍(如《水浒傳》)中,它特指一種束腰的寬帶,通常帶有口袋,用于放置隨身財物或物品。例如《水浒傳》第六十二回描述石秀“腰繫緋紅纏袋”,即腰部系着紅色寬帶,兼具裝飾和實用功能。


二、延伸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纏袋”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人過于執着或糾纏某事物(如所述)。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未在權威典籍中找到直接依據,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引申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拜匣豹房變隔卞克辨雨博古蟲牢泚頰村旗大肚子殿寝鼎湖山兌獎二不楞風前殘燭鳳觜夫甘都盧浮湛連蹇戈磔拐子馬侯甸回語矯絜猳豕旌毦鏡誡九浍可否狼心惏酷淚出痛腸龍颔慮虒尺穆耀甯定排镩偏癱缥渺拼死拼活潛卻濡濯設賞失行失蹤手命司隸私學館探候桃花绶讨來甜面包條決痛不可忍完罅物怪無何鄉無渝仙人棗協饷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