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蟿螽的意思、蟿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蟿螽的解釋

蟲名。綠色或黃褐色。頭尖,後翅大,飛時劄劄發聲。後肢的腿節和胫節頗長,善跳躍。捕執其後肢,欲躍不得,遂作舂米之狀,故俗稱舂米郎。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蛗螽》:“似螽斯而細長者曰蟿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蟿螽(jì zhōng)是漢語中對直翅目螽斯科部分昆蟲的統稱,其名稱源于古漢語中的形态描述與音韻特征。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蟿”通“蛣”,形容昆蟲跳躍的動作;“螽”則取象于蟲體觸角細長如絲的特征,合稱指代一類體态修長、善跳躍的鳴蟲。

從生物學分類看,蟿螽屬于螽蟖亞科,典型特征包括:體長3-8厘米,觸角長于身體,後足胫節具刺突,前翅膜質具發音器。這類昆蟲多栖息于草叢、灌木叢,以植物嫩葉為食,雄蟲通過摩擦前翅發出鳴聲求偶,其聲如“吱—吱—”連續短促音。

在方言體系中,蟿螽存在地域性異稱。《中國動物志》記載其在華北稱“聒聒”,江浙稱“紡織娘”,而嶺南地區因其鳴聲似“吉仲”故得名蟿螽。這種命名差異反映了漢語詞彙的形聲結合特點,既模拟蟲鳴拟聲,又通過“蟲”部偏旁标注生物屬性。

古文獻中蟿螽常作物候指征,《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蟿螽鳴”描述其作為夏季來臨的生物鐘現象。現代昆蟲學研究證實,這類昆蟲最適活動溫度在25-30℃間,與古籍記載的季節特征吻合。

網絡擴展解釋

蟿螽(qì zhōng)是一種昆蟲,屬于直翅目昆蟲類,具有獨特的形态特征和習性。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蟿螽是蛗螽(螽斯類昆蟲)的一種,體型細長,常見于綠色或黃褐色。其名稱在《本草綱目》中被提及,李時珍描述為“似螽斯而細長者曰蟿螽”。

  2. 形态特征

  1. 習性與俗稱
    蟿螽以植物為食,栖息于草叢或灌木中。其跳躍能力突出,但因後肢易被捕捉,古人通過觀察其受困時的動作,賦予“舂米郎”的别稱。

  2. 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蟲三·蛗螽》中明确分類蟿螽,将其與螽斯區分,強調其細長體型特征。

蟿螽是兼具跳躍與飛行能力的昆蟲,因形态和行為特點在古籍中留有記錄,其俗稱“舂米郎”生動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想象。

别人正在浏覽...

被創備灑掃逞想崇本抑末抽象藝術出師表初一燈标丁壯東鞮都鵝陡趄芳罇俸饷焚劫負恥甘炰公能谷帛谷口躬耕還蕃湱湱鹄山将軍令鏩鏩交韻隽楚魁解悃款劉師哥蠡種亂性貌容密欵暮子虐刑凝精平闆屏衛锲刀求爹爹告奶奶奇珍異寶汝南晨鷄儒士誓不兩立適切雙彎順子速殄檀炷通關通韻望郡偎抱微妾猥人五丈想望豐采香帏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