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吹貌。 晉 陶潛 《與殷晉安别》詩:“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 唐 韓愈 《豐陵行》:“清風飄飄輕雨灑,偃蹇旗斾卷以舒。”
(2).飛揚貌。 漢 張衡 《西京賦》:“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 南唐 馮延巳 《春光好》詞:“飄飄輕絮滿南園,牆下草芊眠。” 元 張埜 《水龍吟·詠遊絲》詞:“落花天氣初晴,隨風幾縷來何處。飄飄冉冉,悠悠颺颺,欲留還去。”
(3).飛翔貌。《文選·潘嶽<秋興賦>》:“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 李善 注:“飄飄,飛貌。” 唐 李鹹用 《投所知》詩:“誰能借與摶扶勢,萬裡飄飄試一飛。” 宋 王安石 《春從沙碛底》詩:“萬裡蔔鳳凰,飄飄何時至?”
(4).輕盈舒緩,超塵脫俗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説,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韻戲贈葉緻遠直講》:“飄飄淩雲意,強禦莫能懾。” 宋 蘇轼 《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清 劉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輝,飄飄乎雲霞之态。”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五:“﹝ 韓老六 ﹞把 楊老疙疸 灌得手腳飄飄,不知鐵鍬有幾個齒了。”
(5).形容動蕩不安、不平靜。《隋書·文學傳·孫萬壽》:“如何載筆士,翻作負戈人。飄飄如木偶,棄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瀾飄飄,風雨任運推轉,何必越性幹祈。” 宋 曾鞏 《寄孫正之》詩:“貌癯心苦氣飄飄,長餓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無定。 晉 陸機 《從軍行》:“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 唐 劉長卿 《睢陽贈李司倉》詩:“飄飄 洛陽 客,惆悵 梁園 秋。” 明 王雲鳳 《送客》詩:“雲氣溟濛雨欲絲,飄飄遊子别離時。”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訓》:“與飄飄往,與忽忽來,莫知其所之。” 元 劉伯亨 《朝元樂》套曲:“飄飄四季過,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詩:“飄飄歲月此雙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遠。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志飄飄焉,嶢嶢焉,似若狹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謝趙王示新詩啟》:“落落詞高,飄飄意遠。文異水而湧泉,筆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韻酬陸彥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飄飄新句總堪傳。”
(9).形容遙遠、久遠。 三國 魏 徐幹 《室思詩》:“浮雲何洋洋,願因通我詞,飄飄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詩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駐馬臨岐處,飄飄獨望家。”
"飄飄"在漢語中屬于疊詞結構,具有多重語義層次。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和漢典網收錄的古代字書解釋,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動态描述 指物體隨風擺動的狀态,如《詩經·小雅》"匪風飄兮"中"飄飄"即表旗幟、柳絮等輕軟物體在氣流中浮動的景象(《古代漢語詞典》。現代用例可見朱自清《荷塘月色》"楊柳的枝條飄飄地搖曳"。
體态特征 形容人舉止輕盈飄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即用此意,表現隱士超脫塵俗的精神狀态(《曆代辭賦大辭典》。《紅樓夢》第三回描寫林黛玉"行動處似弱柳扶風",亦暗含此意象。
心理映射 作比喻義時,可指人處于得意或恍惚的心理狀态。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飄飄有淩雲之氣"形容文人豪情,而《水浒傳》第三十二回"武松吃得飄飄然"則表現醉酒後的迷離感(《漢語大詞典》。
特殊語用 方言中偶見作動詞使用,如晉語區"衣裳飄飄在竿子上"表示晾曬動作。該用法在《山西方言志》中有明确記載,屬于區域性語言變體。
注:參考文獻均引自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機構編纂的專業辭書,具體數字編號對應《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曆代辭賦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山西方言志》等實體工具書。
“飄飄”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自然動态描述
輕盈超脫的形态
抽象狀态表達
時間與空間感
“飄飄”既可具象描述自然動态,也能抽象表達心理或意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百人半牀暴見報虞碧筩谄屈車囊楚媪春至德信定情地震學法雲膏脣拭舌哏絶供進函請哈腰懷金澗底松尖端嬌娆積分學禁棄偈頌舉貸郡庭開田爛雲老壽涼德立身處世六服猡猓呂望蟒衣玉帶蔑棄明徹闵緜莆仙戲籤記青鬼輕河清泉犬豕取義成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塞翁山塲山水弄仕門肅雝彈唱檀口脫手王氣丸粒陷構席道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