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窳的意思、惰窳的詳細解釋
惰窳的解釋
懶惰懈怠。《東觀漢記·吳良傳》:“議曹惰窳,自無袴,寧足為不家給人足邪?”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序》:“蓋以庸人之性,率之則自力,縱之則惰窳耳。” 明 唐順之 《與應警庵郡守書》:“僕質本頑鈍,惟不敢惰窳以負相知。” 嚴複 《救亡決論》:“後世學者,樂其徑易,便于惰窳敖漫之情,遂羣然趨之,莫之自返。”
詞語分解
- 惰的解釋 惰 ò 懶,懈怠,與“勤”相對:懶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驕卒惰。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窳的解釋 窳 ǔ (事物)惡劣,粗劣:窳劣。窳敗(腐敗;敗壞)。窳陋(粗劣,質量很差)。良窳(優劣)。 懶:窳惰。 瘦弱。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惰窳(duò yǔ)是一個漢語成語,結合“惰”與“窳”兩字的含義,形容人懶散懈怠、缺乏進取心的消極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惰窳”指人懶散無為、精神萎靡,常用來批評缺乏奮鬥動力的人。例如《東觀漢記》提到“議曹惰窳”,即指責官員懈怠不作為。
2.字詞拆解
- 惰:本義為“不恭敬”(《說文解字》),後引申為懶惰、懈怠。其字形由“忄(心)”和“隋”組成,“隋”表聲兼表意(墜落、堕落),暗示内心堕落導緻懶散。
- 窳:意為衰敗、粗劣,如《史記》中“器不苦窳”,形容事物質量低劣。兩字組合強化了“因懶緻衰”的語義。
3.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個人或群體消極怠惰的狀态,如嚴複在《救亡決論》中抨擊學者“惰窳敖漫”,或賈思勰指出“縱之則惰窳”的管理弊端。
4.古籍例證
- 《東觀漢記·吳良傳》:“議曹惰窳,自無袴,寧足為不家給人足邪?”
- 《齊民要術》序:“率之則自力,縱之則惰窳。”
5.近反義詞
補充說明
“惰窳”的發音存在“yū”與“yǔ”的差異,但根據古籍注音及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更常用“y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惰窳(duò yū)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懶惰、懶散。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惰:是由心部(⺗)和朵部(刀)組成,總計8畫。
- 窳:是由穴部(穴)和于部(於)組成,總計11畫。
來源:
惰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一個古代的漢字。
繁體:
在繁體中,惰窳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惰窳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由于本人所持有的數據庫幾乎不含有這方面的信息,所以就目前來說,無法提供古時候惰窳的漢字寫法。
例句:
1. 他變得越來越惰窳,不再積極工作了。
2. 這個城市的步伐慢懶散,仿佛整個城市都被惰窳所籠罩。
組詞:
惰窳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表達,比如:惰性、惰意、懶惰、懶洋洋等等。
近義詞:
懶散、懶洋洋、慵懶等等。
反義詞:
勤奮、積極、活躍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