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谓金箓乃三清所降,故称。箓,金箓,天帝诏书。 唐 戎昱 《送吉州阎使君入道》诗之一:“受传三籙备,起坐五云随。”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九宫符命,即为迁神;三籙洪恩,俱令济苦。”参见“ 三清 ”。
三箓,道教术语,指道教符箓派传承的三大核心经箓体系,分别对应三洞(洞真、洞玄、洞神)经典,是道教斋醮、修行及授箓制度中的重要分类。其详细释义如下:
三箓源于道教“三洞学说”,是早期天师道整合上古符咒传统与神仙信仰形成的系统化经箓总称。据《道教义枢》载:“三洞即三箓,洞真上清,洞玄灵宝,洞神三皇。”其分类依据经箓的品阶、功用及传授对象而定:
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核心,主修存神炼炁,追求“飞升上清”。此箓强调个人内炼成仙,受箓者需具备较高道行,如东晋魏华存所传上清派经典即属此类。
以《灵宝五符经》《度人经》为基础,注重斋醮科仪与济世度人。灵宝箓强调“普度众生”,通过集体仪式消灾祈福,代表经典为陆修静整理的灵宝斋法。
源于《三皇文》,内容以召劾鬼神、治病禳灾的符咒术为主,如《天皇内文》《地皇内文》等。此箓侧重实用方术,传承可追溯至魏晋鲍靓、葛洪一脉。
道教认为三箓代表修行次第:初授《三皇箓》以通鬼神,次授《灵宝箓》习济世之法,终授《上清箓》达登真之境。唐代《三洞修道仪》明确规定道士依阶受箓的流程。
三箓是大型斋醮仪式的理论基础。如灵宝箓衍生的“黄箓斋”用于超度亡魂,上清箓的“金箓斋”为帝王祈福,三皇箓则多见于驱邪镇煞的民间法事。
三箓体系促进了道教经典的系统化。陆修静按三洞分类整理《道藏》,后世《开元道藏》《云笈七签》均沿用此框架,奠定道教文献学基础。
明确记载:“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是也……洞真上清,洞玄灵宝,洞神三皇。”此为三箓分类的直接依据。
指出:“授三皇箓得为三洞法师”,反映唐代三箓与道士法职的关联。
详述灵宝箓在斋仪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其“开度人天”的普世价值。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依据权威纸质文献及《道藏》影印本。现代研究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收录的部分道经。)
“三箓”是道教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指道教中由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所降的“金箓”,即天帝的诏书或神圣符命。道教认为此类符箓具有沟通神灵、祈福禳灾的作用。
字源与字面意义
“箓”本义为存放典籍的小匣子,后引申为记录神权的文书。“三箓”字面可理解为三个宝箧,象征珍贵典籍或神圣文献。
引申与比喻
在文学中常比喻珍贵的藏书或经典文献,如查字典提到“三箓”可形容学识渊博或机构藏书丰富。
文献例证
唐代戎昱《送吉州阎使君入道》诗云:“受传三籙备,起坐五云随”,体现其在道教仪式中的实际应用;前蜀杜光庭的《中元众修金箓斋词》也提及“三籙洪恩”,强调其济世功能。
相关概念
需与“三清”结合理解,因金箓被认为是三清所降,故“三箓”也隐含道教最高神祇的权威性。
该词兼具宗教仪式与文学象征双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
阿鼻鬼案轨聱耴拔脚豹成文标序吹虀崔莺莺打唤单传颠荡玎珰响钉铰顿备放虎遗患费日封行粪清辅助体操高慢诟戏还账回电浑水浑俗和光互质肩靡监印娇蝉稽殆进逼肯认空壳子口琴夸豪夸逐库丁酪酒盲翁牦旄麋鬻凝聚力扒搂湫底其先仁宥稍息生产手段胜却时蹇斯洛伐克四通八达松耳石搜选琐伏酥糖讨海龆年筒环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