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桑耳的意思、桑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桑耳的解釋

生于桑樹上的菌。可食。亦可入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五·木耳》﹝釋名﹞引 陶弘景 曰:“桑耳,桑檽,又呼為桑上寄生,名同物異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桑耳,漢語詞彙,特指生長在桑樹上的木耳類真菌。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參考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


一、基本釋義

桑耳(sāng ěr)

指寄生于桑樹樹幹或朽木上的木耳屬真菌,尤指黑木耳(學名:Auricularia nigricans)。其子實體呈耳狀或片狀,質地膠質,幹燥後硬而脆,遇水可恢複彈性。


二、詞源與古籍記載

  1. 詞源

    “桑”指桑樹,“耳”因形似人耳得名。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藥材。

  2. 古籍記載
    • 《本草綱目·菜部》載:“桑耳,生于桑樹……性平味甘,主女子漏下赤白。”
    • 唐代《食療本草》稱其“利五髒,宣腸胃氣,排毒”。

三、特征與分類

  1. 形态特征

    子實體深褐色至黑褐色,背面密生短絨毛,腹面光滑有脈絡。

  2. 分類地位

    屬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銀耳科(Auriculariaceae)。


四、傳統應用

  1. 藥用價值
    • 功效:涼血止血(治崩漏、便血)、潤肺養胃。
    • 方例:《聖惠方》以桑耳配黃芪煎服治婦人帶下。
  2. 食用曆史

    古代列為“山珍”,《呂氏春秋》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其中“菌”包含桑耳。


參考資料

  1.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明代. (古籍原文無公開鍊接)
  2. 孟诜. 《食療本草》. 唐代. (來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影印本)
  3. 《中國真菌志·銀耳目》. 科學出版社.
  4.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20年版.

(注:部分古籍原文暫未提供有效線上鍊接,建議查閱權威出版社影印本或學術數據庫。)


以上内容綜合古籍記載、現代分類學及藥典定義,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桑耳是生長在桑樹上的真菌類生物,既可食用也可入藥。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分類 桑耳屬于銀耳科銀耳屬和木耳科木耳屬的真菌子實體,主要寄生在桑樹上,形态類似耳朵或菌蓋,因此得名。古代文獻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别稱“桑檽”“桑上寄生”,明代陶弘景曾指出其名稱的多樣性。

  2. 藥用功效 桑耳性平味甘,歸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散結的功效。主治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症狀,還可緩解喉痹(咽喉腫痛)和症瘕積聚(腫塊類疾病)。内服常用量為4.5-9克,可煎湯或入丸散。

  3. 臨床應用

  1. 食用與分布 作為食用菌,桑耳分布于陝西、江蘇、福建等多地,西南地區較常見。其近緣種包括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和金耳(Tremella aurantia)。

注意:桑耳需與普通木耳區分,其寄主特定為桑樹,藥效更顯著。使用前建議咨詢中醫師,避免誤用。

别人正在浏覽...

矮笃笃鸊鹈劍刬車镵入沉思熟慮笞髡吃糧沖人牀鋪垂翼锉末蹈方滌穢鸫鵍冬米貳行訃書溝猶瞀儒狗中還檄胡碴戶符昏煩講榻堅峻家問疾憊嗟金警捕盡言酒適霁野居廬鞠遣可憐苦瘠闊論高談靈籤淩制林苑留軍壁邺論劍美我盟軍悶默娜娜鬧喳喳千裡命駕崎嵚曆落商榷實官熟糞殊形詭狀投戈講藝投諸四裔罔沕侮戆香纏相逢狹路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