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沕的意思、罔沕的詳細解釋
罔沕的解釋
失意憂疑貌。語本《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罔兮沕,憭兮慄。” 王夫之 通釋:“罔沕,疑也。” 清 劉熙載 《藝概·賦概》:“讀《招隱士》,便覺有罔沕憭栗之意。”
詞語分解
- 罔的解釋 罔 ǎ 蒙蔽,誣: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騙)。欺罔。 無,沒有:罔極(.沒有定準,變化無常;.無窮,久遠)。置若罔聞。 古同“惘”,失意。 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 筆畫數:
- 沕的解釋 沕 ì 隱沒:“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沕 ù 〔沕穆〕微妙,如:“沕沕無窮兮,胡可勝言!”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罔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學者注解綜合解析:
1.基本詞義
“罔沕”形容失意、憂疑的狀态,帶有迷惘不安的情感色彩。例如《楚辭·招隱士》中“罔兮沕,憭兮栗”一句,通過“罔沕”與“憭栗”的并列,強化了幽深山林中令人惶惑的氛圍。
2.詞源與文獻依據
- 語源:直接源自《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的“罔兮沕”,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注解為“罔沕,疑也”,即表達疑慮、恍惚之意。
- 用法示例:清代劉熙載在《藝概·賦概》中評價《招隱士》時,提到“罔沕憭栗”的意境,進一步印證其用于描繪心理層面的迷惘與驚懼。
3.單字解析
- 罔(wǎng):本義為漁獵用的網(同“網”),引申為蒙蔽、欺騙,或表示“無”“沒有”(如“置若罔聞”)。古文中也通“惘”,指失意。
- 沕(mì):此處與“罔”組合成連綿詞,強化迷惘、幽深的意象,可能與“沕穆”(深微貌)中的“沕”含義相通。
4.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罕用。需注意其語境多與自然環境的幽邃或人物心理的彷徨相關,如描述隱士對山林的複雜感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罔沕》這個詞的意思
《罔沕》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迷茫、困惑。
拆分部首和筆畫
《罔沕》的部首是網(即“⺲”)和沐(即“氵”),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罔沕》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一書中,相關句子為:“罔以昭明,亦若罔沕。”這裡使用的是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罔沕》的寫法與現在相同,沒有顯著變化。
例句
他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罔沕不解。
組詞
罔然、罔知、迷罔、困罔。
近義詞
迷茫、困惑、疑惑。
反義詞
明晰、明了、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