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笞髡的意思、笞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笞髡的解釋

笞刑與髡刑。亦泛指刑罰。 清 曹寅 《不寐》詩:“小人逐肥甘,動輒遭笞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笞髡”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型刑罰類古語詞,由“笞”和“髡”兩種古代刑罰組合而成,具體釋義如下:

一、構詞解析

  1. 笞(chī):《說文解字》定義為“擊也”,特指用竹闆或荊條抽打臀、背、腿部的肉刑。該刑罰在秦漢時期被列入正刑,《漢書·刑法志》載“笞者,棰長五尺”。
  2. 髡(kūn):《說文解字》釋為“剃發也”,指強制剃除頭發的恥辱刑。此刑源于周代,《周禮·秋官》記載“髡者使守積”,屬“五刑”之外的附加刑。

二、複合詞義 “笞髡”作為并罰手段,指同時施加肉體責打與剃發羞辱的複合刑罰,常見于秦漢至唐代的司法實踐。如《唐律疏議·鬥訟》載“諸毆兄姊者,徒二年半,笞髡之”,表明其適用于嚴重違反倫理的犯罪行為。

三、曆史流變 據《中國法制史》載錄,笞刑自漢文帝廢肉刑後升格為主刑,而髡刑多與城旦舂等勞役刑并用。二者複合使用體現了古代“明刑弼教”的立法思想,兼具肉體懲戒與精神羞辱的雙重功能。該刑罰制度至宋代逐漸被杖刑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笞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笞”和“髡”兩種刑罰名稱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1.單字釋義

2.合稱含義

“笞髡”合用泛指各類刑罰,尤其指較輕的體罰和羞辱性懲罰。例如清代曹寅在《不寐》詩中寫道:“小人逐肥甘,動輒遭笞髡”,描述底層民衆因貪圖利益而頻繁遭受刑罰的情景。

3.曆史背景

4.延伸意義

“笞髡”一詞在後世文學中常被借代,強調刑罰對人身心的雙重摧殘,例如清代文人用以隱喻社會不公或階級壓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可參考《曆代刑法志》或《唐律疏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碛搬弄是非豹尾車碧松煙勃然沉冤莫雪齒角倉兄出竅除祥寸報寸陰是惜調白逗號蜂窠戶巷鳳箫杠子躬行節儉灌尊鼓筆晷時豪隽橫三順四後悔花界璜台蝴蝶鉸灰灺會帳教敕甲折翁冀南币尻脽匡浪闚園庫莫奚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曼壽瞞天昧地門裡大明穎内國内邑撲鬥強恣騎鬥七撈八攘清問窮系桡木深亮市心瘦瘁手作書不盡意鐵轍韋莊下坂丸鄉縣